零門檻轉專業并非沒了規矩
http://www.10keji.com2019年01月10日 10:01教育裝備網
據報道,最近山東某高校組織開展2018年秋季學期本科生轉專業工作,嘗試進行“零門檻”轉專業改革。其中,經學院報送計劃、學生報名、學院考核錄取、網上公示等環節,最終共有53名2017級本科生成為該!傲汩T檻”轉專業改革的受益者。
其實,近些年來,國內已有不少高校相繼推出了“零門檻轉專業”的制度政策,因此這早已算不上頭一遭的先例之舉。而且,所謂的“零門檻”,更多體現為轉出專業可以沒有門檻條件,但轉入還是要面臨著計劃名額、考核排名等各類要求。
專業是高等學校人才培養的基本單元,是辦學特色的集中體現。高考之前,考生及家長會格外關注目標學校的特色專業、強勢學科有哪些;在錄取批次改革后的志愿填報新階段,考生亦由最注重高校的“大門”自覺轉化為專業的“小門”,致力于與最適合自我發展的專業實現高度匹配;錄取之后,不論是大類招生,還是傳統專業,給學生的通知書及最初始的烙印中,依舊是錄取到了什么專業(類)。自此,準大學生便開始圍繞將要學習的專業盤算計劃,或者為大類分流或者入學轉專業做著測試準備,其實仍然還是離不開對專業的聚焦和選擇。
原則上來講,學校應該最大程度支持學生提出的轉專業合理訴求。高校專業設置承載著基于社會分工論的專業化培養目標和人才規格,既要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匹配,又與高校自身辦學條件、學生知識能力水平、就業競爭優勢和職業生涯規劃相關聯。轉專業門檻的降低甚至“零門檻”是人才培養資源富集的體現,是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理念,是那些確定不適合修讀原專業學生的福音。從大處著眼,這既是全面高揚人才培養主旋律的良善之舉,也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本質回歸。
在最理想的狀態下,學生可以自由選擇愿意學習修讀的專業,但事實上,當前大學教育尚難十足地達到如此完滿的程度。一方面,高等教育供給條件和配置能力所限,在財力支持、師資保障、課程供給諸方面仍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約,難以達到完全不計成本辦專業的理想狀態;另一方面,專業學習過程本身需要一定時間的磨合適應,并非以簡單的易學難學為取舍,也不能誤認為高分云集的專業都是適合自己的好專業,故而對所學專業還是應懷有一定的持守情懷和篤定信念。
如今,隨著高等教育發展進入內涵發展、質量至上的新常態,倒逼高校逐漸從幕后走向“控規模、調結構、提質量”的前臺,開啟一場關于專業建設的質量覺醒革命,那些“過剩低質錯位”專業終將消失在現有人才培養體系中。眾多高校正緊密結合自身辦學優勢,靜心創設師資、實驗室、課程和經費投入等專業建設條件,專心提升專業建設水平和內涵,建設面向未來、適應需求、引領發展、理念先進、保障有力的一流專業。
如此說來,與其看到更多自由選擇機會的一面,反倒不如多一些謹慎警醒,多一點理性擔當。學生須慎重提出轉專業申請,考慮清楚離開原專業的理由是否深刻有據、信服自我;對轉入目標新專業后可能面臨的學習壓力又是否有充分的認知,決不能從一個“不完滿”轉入另一個“不滿意”。
(作者系天津大學研究生院教師)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