廁所巧設計釋放育人能量
http://www.10keji.com2019年05月24日 09:35教育裝備網
據媒體報道,杭州一所學校的廁所在朋友圈火了起來,廁所背景墻畫上了大象、鯨魚、火箭、星球等元素,分別照應科技、藝術、生物三種主題,成為學生下課打卡的熱門“景點”。在筆者看來,學校“廁所革命”是杭州建設美麗城市的縮影,更是學校育人模式的一個綜合展示,廁所也能成為育人陣地。
可以說,校園“廁所革命”觸動了家長和學校的某些“痛點”:在過去,諸如帶著壞情緒上廁所、上完廁所不沖水、在廁所搗亂的不文明行為普遍存在于學生中間。從過去學生不喜歡進廁所,到學生主動獻計獻策,參與廁所的改造設計,如今小心翼翼地如廁,愛護廁所設施,家長和學校自然樂見其成。
改造好的廁所,天然地成為了彌補勞動教育缺失的場所。當前,中小學勞動教育弱化乃至缺位。應試教育擠占了勞動教育的空間,學生學習負擔重,家長、教師看重考試排名,包辦了本該屬于學生的基礎勞動,忽略了勞動教育的意義。大多數學校雖然設有包干區,但往往把廁所排除在外,多數勞動的活兒都由清潔工代勞。把廁所建設成為學生喜歡的地方,學生連上廁所都小心保護設備,怕污染了廁所,這時候,參與廁所清潔工作就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學生參與廁所設計,參與廁所清潔,這正好是學生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全程參與的表現,培養了學生熱愛勞動、尊重勞動、善于勞動的價值判斷。那些覺得掃廁所“丟人”的觀念自然也被掃進垃圾桶,制止孩子打掃廁所的行為,也可再作反思。事實上,勞動的方式多種多樣,學生打掃衛生、參加公益活動、做教師的小助手、每天的衣食住行、臥室的收拾等,都是開展勞動教育的機會。我們要把這些被“剝奪”了的機會還給學生。
“廁所革命”去掉了廁所原先“又臟又臭”的標簽,更“刷新”著學生對美的定義。臺灣美學家在《美,看不見的競爭力》中定義了美:“美”是一種感覺,不一定要有錢才買得到。農夫眼中的良田美景、漁民在漁港看到的夕陽或是風吹拂過溪水的水聲,都可以帶來心靈的報償。廁所背景墻畫畫、廁所設計成孩子們喜歡的樣子、融入他們想要的風格和元素,配備綠植、洗手液、擦手紙,設置別出心裁的標語,“網紅廁所”改造并不需要很多錢,卻可以給學生帶去“美”的享受,讓學生感到快樂和開心,讓他們在身邊就能發現“美”。比如中科院物理所為了迎接成立90周年所慶和公眾科學日的活動,將精選的物理公式,讓學生畫在了井蓋上,成為科普“景點”。可以給學生提供美育的場地和場景同樣很多,做到“讓每一面墻壁會說話”,學校的一草一木、一事一人,都可以成為學生汲取教育養分的機會。康德說:“美是一種無目的的快樂。”而祛除了功利之心,追尋簡單的快樂,學校自然能培養出有正確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公民。
學校育人當“五育并舉”。當然,在打造育人“景點”的時候,學校要注意整體設計和規劃:充分考慮育人對象、家校合作、美觀、功能、合適的時段和合適的地點。最大程度地釋放“育人陣地”的能量,培育文明健康的時代新人。
(作者系浙江省開化縣華埠中學教師)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