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童年有更多優美兒歌相伴
http://www.10keji.com2019年06月05日 09:22教育裝備網
日前啟動的“藝術行動2019兒童音樂共創計劃”,聯合俞峰、鮑元愷、郎朗、周海宏等知名音樂專家,共同為兒童創作優秀兒歌作品。一些明星歌手也在知名的音樂平臺上唱響不同時代的兒歌,讓兒童感受音樂的美好。
相比于可見的用具,優質兒歌可以說是更有意義、更具含金量的兒童節禮物。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兒歌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那些經典的兒歌作品,以其富有美感的歌詞、引人愉悅的旋律,引起兒童的情感共鳴,在無形中浸潤著童年的心靈,成為他們成長的好伙伴。進入互聯網時代,兒童依然需要與時俱進、寓教于樂、旋律優美的兒童音樂,讓心靈從小受到藝術的感染與熏陶。
但不得不承認,具有時代氣息的優秀兒童歌曲目前還比較匱乏,近些年口口傳唱的依然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小螺號》《賣報歌》《讓我們蕩起雙槳》《雪絨花》《一閃一閃亮晶晶》《蟲兒飛》《外婆的澎湖灣》等老歌,難以滿足兒童對兒歌的巨大需求。一些兒童通過短視頻等平臺,大量接收的是各種低俗、媚俗、過于成人化的音樂;一些幼兒園播放的也往往不是十分切近當下兒童生活的歌曲。尤其是在藝術教育資源相對匱乏的鄉村,因缺少優質兒歌的引導以及正確的音樂啟蒙,兒童從小受到的心靈影響可想而知。
背后的原因,與兒歌創作隊伍老化、創作者年齡偏大、創作隊伍青黃不接、創作長期利潤不高有關。平臺推廣方面存在一定問題,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即一些高品質的兒歌作品無法在更好更大的平臺上得以推廣,沒有被更多兒童所接觸、熟知。從這種角度看,讓優美兒歌與童年相伴,用高品質的兒歌塑造兒童的價值觀、提升其審美意識,一方面需要吸引和鼓勵更多音樂從業者為兒童創作富有時代氣息、與童心深度契合的兒歌作品;另一方面需要借助優秀的社交、數字音樂等高效觸達的互聯網平臺,讓優秀兒歌作品被傳唱,拉近其與兒童之間的距離。
任何時代留下的歌,都有時代的特性,能反映一個時代的生產生活。進入新時代,固然需要繼續傳唱那些家喻戶曉的經典兒歌,也需要大量講述新時代兒童學習與生活、符合他們的心理與審美趣味、能引起他們情感共鳴的新兒歌。而這些作品一定來自懂音樂、懂教育、更懂兒童的創作隊伍。例如,為中小學音樂教師創造有利條件,使其愿意拿出時間和精力來創作兒歌,如為經典古詩詞譜曲,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優美的旋律印在孩子心中;讓更多音樂人走進中小學,和孩子深入交流,體味兒歌的魅力。
創作更多更好兒歌作品,離不開社會各界傾力合作。應該看到,一些具有影響力的民間社會力量正在進行積極探索,如聯合各大藝術院校和專業院團所進行的“互聯網+藝術教育”模式,已經煥發出很強的生命力。這種模式為鄉村兒童開啟藝術啟蒙,通過積極推動藝術教育的課程建設、培訓與實踐,在鄉村小學開設互聯網音樂教室,舉辦音樂夏令營和夢想音樂會等活動,聯動線上線下教育資源,借助互聯網科技,為兒童帶來更多寓教于樂的音樂體驗,讓更多鄉村孩子邁出唱響兒歌、愛上藝術學習的第一步。
兒童對優秀兒歌的親近程度,能不同程度影響其精神世界與自身的幸福感。當下有必要高度重視兒歌的教育價值,有必要激勵更多的人參與兒歌創作,讓優秀兒歌在童年廣為傳唱。社會各界在這方面達成共識,在幼兒園、小學營造唱響優秀兒歌的氛圍,兒歌才能在更多兒童的心里生根發芽,真正成為童年的美好回憶。
(作者系本報記者)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