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填報應從長遠計
http://www.10keji.com2019年06月25日 09:30教育裝備網
近日,全國各地的高考成績陸續公布。每年的高考招生季都牽動著考生、家長和高校的敏感神經,考生希望上好學校好專業,高校希望招收好學生。而近年來屢有出現的名校招生暗戰和“天價高招志愿指導事件”也說明,考生與高校之間的平衡點和對接點并不是那么容易實現。
高等教育對人力資本的增值性和附加性越來越凸顯,高考是決定個人能否接受高等教育以及接受何種高等教育的機制。我國高考制度本身是對高等教育資源進行分配的制度安排,而高考志愿填報機制是高考制度公平性和分配性得以實現的重要支撐。放在社會分配機制和人生發展的大背景下,圍繞高招志愿選擇產生的煩惱是一種幸福的煩惱,也是需要理性把控的“煩惱”。處理得當,各方滿意;處理不當,損失大矣。對考生來說,有可能對人生的軌道產生影響;對高校來說,是失去良才的無奈;對社會來說,就是資源配置的浪費甚至也在無形中影響著社會的公平分配。
高考志愿填報是一門技術活,更要從長遠計。道理很簡單,考生個人的志愿填報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個體未來的人生發展方向和職業取向。選擇正確,不僅可能提升自己的人生價值實現程度,還可能會改變家庭的經濟狀況及家庭的階層。反之,對個體來說,不僅可能面臨“畢業即失業”的尷尬,也無助于實現家庭的希冀與期待。這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那么,就考生和家長、高校來說,該如何調控這幸福的煩惱呢?
一項社會調查顯示,報考志愿時,僅有13.6%的人表示了解所選專業,67.0%的人并不了解,67.9%的人承認,自己在報考專業時是“盲目的”;在實際學習中,僅有16.0%的人覺得所學專業符合當初預期,56.2%的人覺得并不符合,71.2%的人表示,想要重新選擇一次專業。這表明“學非所用、用非所愛”現象比較普遍。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分析起來主要有考生對院校和專業的情況了解不多,缺乏對個人的興趣、性格、職業傾向的綜合分析等。
因此,對考生而言,應結合家長和老師的建議對自己的分數和志向進行綜合評估,立足當下,著眼未來,在尊重個人興趣與志向的基礎上,根據社會需求選擇相應的學校與專業,讓個人的稟賦和潛能得到發揮,使個體“所好”和社會“所需”、高校“所求”完美組合。這就要深入細化地對個人的志愿報考進行評估和預判,如對院校層次、專業興趣、城市地域、成績匹配度、專業行業前景和是否考研出國等要素進行綜合考慮。當然,一切都是選擇,選擇都是有得有失,也不應無限制夸大一次選擇的威力,畢竟進入大學之后也要靠自己的奮斗才能贏得未來。
對高校和家長來說,要著力幫助考生消除信息的不對稱。個體進入院校后對高考志愿選擇工作不滿意、對院校和專業的不滿意、進而對自己高考志愿選擇的不滿意,多源于信息不對稱。因此,為了能從容應對志愿選擇,家長和高校有義務有責任幫助考生實現信息的平衡,一方面,考生不要道聽途說,而要根據志向多上心儀院校的網站等渠道了解情況;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大推銷自身的力度,多走向高中宣傳自己的辦學優勢和特色,在宣傳自我的同時更能幫助考生尋找自己與專業兩相適應的契合點。
近年來,社會上出現了不少打著志愿咨詢進行詐騙的案例,對考生和家長來說,要擦亮自己的雙眼,對監管部門來說,當然要加大打擊力度,切實保護考生權益。
專業選擇不僅僅是學一門專業的問題,關乎人生,也在影響著社會的人力資源配置。整個社會都有責任來幫助考生實現個體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選擇,進而把控幸福的煩惱。
(作者系信陽師范學院教師)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