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尺進校”意在構建良好教育環境
http://www.10keji.com2019年06月27日 09:25教育裝備網
近些年來,師生關系、家校關系漸成敏感話題。面對教師懲戒學生往往出現兩難的狀況,四川省達州市大竹縣第二小學進行了大膽嘗試:該校自2018年3月開始請戒尺進課堂,對違規學生實施輕微懲戒。將近一年半后,有媒體記者回訪該校。校長表示,“這一年多來使用戒尺得當的班級,班風、學風都有很大的改進”,該活動將長期開展下去。
獎勵與懲罰歷來是教育管理的兩個重要方面。而關于教育懲戒權,國家層面缺乏明確而系統的法律規定,地方也少有具體的相關實施細則。因此,大竹縣第二小學通過“戒尺進課堂”的形式賦予教師實施教育懲戒的權利,無論是在動機上還是方法上,都是一種頗有勇氣和智慧的積極嘗試。
但需要警惕的是,其他學校不能因為這所學校所取得的良好效果就照搬照抄。這是因為,大竹縣第二小學之所以請戒尺入校,是基于該校較為特殊的校情和學情:不少學生的父母在外打工,在爺爺奶奶的過分溺愛下,沒有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常有違規違紀行為。學校在想盡辦法卻收效甚微的情況下,求助于戒尺這一工具。可見,在學生家庭教育水平跟不上的情況下,引入戒尺不失為一種選擇。但對于學生家庭教育相對較好的學校,引入戒尺顯然還要慎重。也就是說,戒尺進課堂并不適合每一所學校,適用范圍與校情和學情息息相關,尤其要征求學生家長的意見,在具體使用上也應切忌過度。
戒尺作為傳統私塾教育的產物,在當代社會再度浮出水面值得深思。實際上,戒尺進課堂不是一個新鮮事物。去年,福建安溪第十九中學就舉行了戒尺授尺儀式。全校6個班級分別配備一把標準戒尺。該活動經朋友圈轉發后,引發熱議。但不管如何看待,應該形成共識的是,戒尺的作用更多是警示,其象征意義無疑大于實際意義,而不應化身為教育懲戒的代名詞。
現代教育需要懲戒教育,但不是通過過于冰冷的戒尺來傳達的。因為在現代教育中,更講究師生平等、共同發展,學校要將教育管理的重心放在營造現代師生關系上。對于那些喜歡調皮搗蛋、過于好動的學生,學校和老師要與學生家長積極溝通,共商解決之道。如果家庭層面不配合,可以借助班級規約的方式,通過同學之間共同制定獎懲措施,來營造良好的教學秩序和班級文化。需要指出的是,這種班級規約或共治指向的是所有班級成員,也包括老師。如果老師犯錯,也要心甘情愿地接受懲罰。相對而言,這些具有面向全員和班級共治色彩的管理方式,更能凸顯現代教育的內涵,更能贏得當下學生的認可。
戒尺進課堂之意不在戒尺,是讓師生都對教育規章、學校制度和班級規定等都抱以敬畏之心,背后是構建和諧的教學關系、良好的教育環境和校園文化,以達到學生更加尊重老師、老師更加愛護學生、學生之間團結友愛的目的。從這種角度看,戒尺進課堂不必過于關注,更不該多加炒作,每所學校用愛感化學生、用心做教育,才是正途。
(作者系山東省滕州市張汪鎮皇殿崗小學教師)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