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封信箋彰顯為師之道
http://www.10keji.com2019年06月28日 09:10教育裝備網
據媒體報道,任教40余年,復旦大學葉春華教授與學生通信千余封,傾注了對學生的關愛之情。近日,他與學生的部分通信被編選成集出版,書中的許多內容感人至深,不僅還原了師生交往的全過程,見證了一代高校教師的內心世界,也深深折射了為師之道。
的確,能堅持40余年與學生通信,葉教授的行為讓人無比佩服。千封信箋放在一起,想必也是非常壯觀的景象,那是他對學生的關心關愛,是他潛心教書育人的見證,背后則是一位大學教師濃濃的教育情懷,也是我國優良教育傳統的一脈相承,無論是在形式上還是內容上,都具有啟示意義,值得更多的高校教師學習。
在形式上,當下師生之間書信往來的情況,客觀而言并不是特別常見,即使是彼此發送郵件往來,往往也是以溝通專業學習、畢業論文等事宜為主。而能在生活、事業、人生等方面展開持續的交流,葉教授與學生之間無疑結成了一種良好的信任關系,體現了教書育人的應有之義,值得借鑒。需要指出的是,這種借鑒不是要求每位高校教師都給學生寫信,而是有意識地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成為學生的人生導師。而學生也要勤奮上進,全面發展,主動以老師為榜樣,向老師求教,從其身上獲得與生活、成長有關的教益。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互相尊重、彼此成全。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同時又是教育教學的檢驗者、反饋者和補足者。師生互動,共同成長,所謂師無常師,生無常生,亦師亦生,亦生亦師。營造亦師亦友的師生關系,是踐行理想的教育和良好的校園文化,也是對異化的、功利的師生關系的一種糾偏。在高校師生關系成為敏感點的當下,這一點尤其需要成為共識,落實于具體的行動之中。
在內容上,千封信件不僅包括葉教授與所教學生的溝通,還包括葉教授與廣大新聞愛好者、報社記者編輯等校外群體的往來。特別是與中學生的通信,字里行間語重心長,諄諄教誨,讓人看到一位教師身上強烈的職業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作為大學教師,其實有引導青少年成長的職責,而且也能給予重要的人生指引。這是因為,在時代快速發展、學習領域發生巨大變革的背景下,大學與中小學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青少年有及早了解學術研究方法與范式的需求。如果大學教師或科研院所的專家能給予他們有效的幫助與引導,使他們有機會了解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科技領域的前沿科技,未來就會有更好的專業發展和人生選擇。
從這種角度看,千封信箋就像一面鏡子,折射出多重教育含義,一方面提醒我們重新思考如何去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另一方面幫助我們更清楚地認識大學教師的教育使命與職責。實際上,無論什么時代,師生之間都不應該是單純的專業教學和專業學習關系,更不是庸俗的老板與員工關系。師生關系的好與壞,直接決定著育人成果。教師的教育重心放在哪里、結果如何,時間都會給出答案。
手寫的千封信箋,帶著濃濃的誠意,讓人倍感溫暖。盡管時過多年,依然有溫度、有亮點、有意義,吸引著閱讀者的目光,也溫暖著教育人的心。這些發黃的信箋詮釋了為師之道、教育之道,是一筆寶貴的教育財富,理應得到珍視與分享。愿更多的大學出現葉教授這樣的好老師,愿每一場師生情誼都像葉教授和他的學生一樣,充滿信任、相互感恩、受益終身。
(作者系渤海大學藝術學院講師)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