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社會關切 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
http://www.10keji.com2019年07月10日 09:14教育裝備網
“這是新時代我國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綱領性文件,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義務教育的高度重視和對億萬少年兒童的親切關懷。”今天下午,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副部長鄭富芝表示。
鄭富芝介紹了《意見》起草的背景、基本思路以及總體要求和主要舉措等。他表示,《意見》旨在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的決策部署,回應了人民群眾的期盼,是深化教育自身改革的需要。《意見》的起草注重提高政治站位,注重強化價值引領,注重解決突出問題,注重形成工作合力。
“《意見》提出了五大主要舉措,堅持‘五育’并舉,著力解決素質教育落實不到位的問題;強化課堂主陣地作用,著力解決課堂教學質量不高的問題;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著力強化教師基礎作用;深化關鍵領域配套改革,著力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加強組織領導,著力抓好工作落實。”鄭富芝介紹。
針對《意見》中社會普遍關心的熱點問題,教育部相關負責人現場回答了記者提問。
勞動教育被認為是當前教育體系中的短板,在這次出臺的《意見》中,勞動教育作為“五育”之一單獨表述。如何才能讓勞動教育落地生根?“要把勞動教育作為義務教育階段的必修課,明確具體的時間和要求,開足開好勞動教育課。”鄭富芝透露,教育部目前正著手制定關于加強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指導意見,進行頂層系統設計,同時制定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綱要,明確每一學段勞動教育的具體內容和實施要求。
“勞動教育形式上不要一刀切,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只要能達到勞動教育目的的形式都可以。”鄭富芝認為,勞動是載體,主要是要通過勞動培養孩子們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養成熱愛勞動的習慣。他表示,要提高勞動教育的針對性,適應時代發展的特點、城鄉勞動教育資源的特點,結合不同年齡段孩子身心發展的規律和特點,開展相應形式的勞動教育。
一直以來,評價體系都被認為是教育教學工作的“牛鼻子”“指揮棒”,評價體系如何在這一輪教育改革中真正起到“指揮棒”作用?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表示,重點是要制定好縣域義務教育質量的評價標準、學校辦學質量評價標準、學生發展質量的評價標準這3個評價標準,切實解決好、回答好什么是教育強縣、什么是好學校、什么是全面發展的學生。“要建立以發展素質教育為導向的科學評價體系,注重過程性評價和發展性評價。”呂玉剛說。
針對近年來輿論討論頗多的“教師教育懲戒權”,呂玉剛表示,教育部將研究制定具體實施細則,明確教師教育懲戒權實施的范圍、程度、形式,促進廣大教師既熱情關心學生,又嚴格管理要求學生。
呂玉剛說,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有關規定,教師承擔教書育人過程中,具有批評和抵制有害于學生健康成長現象的義務。但是,由于過去一些程序性的規定不夠規范甚至缺失,影響了教師正確行使教育懲戒權。他透露,下一步,教育部將抓緊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的有關規定,從法律上進一步明晰教師懲戒權的行使,促進教師敢管、善管,保障教師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維護師道尊嚴。
減負是社會各界比較關注的話題,針對家長普遍反映的負擔越減越多、課外培訓班越來越多等現象,鄭富芝表示,將通過提高質量、優化課程、規范校外培訓、科學評價、社會協同5種途徑來減輕過重的課業負擔。
“根據調查,在減負問題上,對學生課業負擔有兩點共識度比較高,大家普遍認為,學生學習會有一定的學業負擔,以確保基本的教育教學水平和基本教育質量。但是負擔不能過重,不能超出孩子們的承受能力,更不能損害孩子們身心健康發展。”鄭富芝說,“減負不光是學校、校外培訓機構的事,家庭的作用也非常大。教育部最近組織了家校協同育人的攻堅行動,引導家長樹立科學的育人觀念,理性地幫助孩子確定成長目標。通過家校共育,使學校和家庭在減負問題上同向同行,形成合力。”
針對當前個別地方公辦義務教育學校占比過低情況,如何強化政府依法舉辦義務教育的主體責任?“舉辦義務教育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賦予政府的法定職責。政府職責執行得好與壞,是義務教育質量提高至為重要的關鍵。”教育部發展規劃司司長劉昌亞說。
劉昌亞表示,要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各地黨委和政府要把義務教育的發展始終作為領導教育的重中之重,落實省級和市級政府統籌實施縣級政府為主的管理職責。強化規劃引領,各地要從本地實際出發,科學做好教育事業的發展規劃,確保公辦義務教育的主體地位不動搖。強化考評督導,國家制定縣域義務教育質量評價標準,把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納入黨政領導干部考核督查范圍,并作為教育督導的重要內容。
“要強化責任追究,對辦學方向、教育投入、學校建設等方面存在嚴重問題、沒有承擔起主體責任的地方,依法依規追究當地政府和主要領導責任。”劉昌亞說。
教育部相關負責人還就素質教育、鄉村教師隊伍建設、評價體系改革、家長減負等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