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高水平職校建設凸顯全局視野
http://www.10keji.com2019年07月10日 09:17教育裝備網
如果說《北京職業教育改革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0年)》是北京在職業教育發展路線圖上標注了自身的目標,那么近日公布的“特高”項目建設及具體管理辦法,則意味著北京市已經切切實實處在了辦好新時代職業教育、建設特色高水平職業院校的領跑位置。
據媒體報道,北京市將進行由北京市特色高水平職業院校、骨干專業(群)、實訓基地(工程師學院和技術技能大師工作室)三個項目組成的“特高”項目建設,旨在重點建設10所左右辦學定位準確、專業特色鮮明、社會服務能力強、綜合辦學水平領先、與北京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契合度高、行業優勢突出的世界一流職業院校,逐步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
北京市教委、市財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公布了項目建設管理辦法。辦法明確提出,“建設周期內,特色高水平職業院校按照每所學校最高1億元的總額予以支持,特色高水平專業(群)按照每個專業(群)最高1500萬元的總額予以支持,高水平實訓基地(工程師學院和技術技能大師工作室項目)采取財政與企業按4∶1配套投入的方式予以支持,同時財政投入的最高額度不超過1500萬元”。
其實,早在2018年5月,北京市就發布了《北京職業教育改革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0年)》。計劃明確,到2020年,北京市將重點建設10所左右特色鮮明、世界一流的職業院校。同時,將高水平建設100個左右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骨干專業;重點建設100個左右工程師學院及技術技能大師工作室;每年完成職業技術技能培訓100萬人次以上。計劃還提出,北京市將進一步調整優化職業院校布局,東城、西城區原則上不再舉辦職業教育;朝陽、海淀、豐臺、石景山區職業院校以服務中央和首都功能為方向,精準化辦學;其他區職業院校立足本區域功能定位或行業企業需求,特色化辦學。
如果說《北京職業教育改革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0年)》是北京在職業教育發展路線圖上標注了自身的目標,那么近日公布的“特高”項目建設及具體管理辦法,則意味著北京市已經切切實實處在了辦好新時代職業教育、建設特色高水平職業院校的領跑位置。筆者認為,此舉也是深入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和《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創新之舉、奮進之筆,有諸多可圈可點之處。
一方面是優化布局,準確定位。長期以來,以政府為主舉辦職業教育顯露出的弊端之一,就是政府管得事無巨細,過問甚多,本應由政府來實施的統籌管理卻因此無暇顧及,在院校布局、專業調整、資源整合、校企融合等方面顯得力度不夠,措施不多。政府部門陷入事務堆里,學校自主發展的能力也逐漸弱化。這種辦學模式直接導致了學校之間各自為政,都在追求“大而全”,專業設置重復,經費投入分散,資源缺乏整合。北京市的做法充分發揮了政府宏觀調控、統籌管理的職能,以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為標桿,瞄準行業企業需求,科學調整院校布局,準確定位服務功能,其站位之高、領先意識之強,令人欽羨。
另一方面是專業特色鮮明,類型教育凸顯。專業特色鮮明是職業教育的本質特征,也是職業院校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前提條件。因此,沒有特色高水平專業(群),就沒有特色高水平職業院校。北京市在優化布局、準確定位的前提下,每個特色高水平專業(群)給予最高1500萬元的支持,其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學歷教育與培訓并舉,是職業院校的法定職責,也是完善現代職教體系的重要內容。北京市將“每年完成職業技術技能培訓100萬人次以上”列入計劃之中,可謂抓住了現代職業教育的根本,其全局視野和戰略眼光值得稱道。
另外,《北京職業教育改革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0年)》做到了完善相關機制,堅持建設質量。為了確保《行動計劃》目標的達成,北京市設立了嚴格的審查、評審、綜合評議、結果審定、公示認定等工作程序。同時,建立了年度評估、績效跟蹤、績效評價等制度,并明確規定,對績效低下的項目將及時清理退出,完善了項目的準入與退出以及第三方機構評價機制。歷史經驗證明,人的因素固然重要,但信賴良性機制顯然比信賴“良性的人”更靠譜。
(作者系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顧問)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