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擊“黑中介”需要久久為功
http://www.10keji.com2019年07月10日 09:18教育裝備網
冒用其他公司名義、發布虛假招聘信息、虛構收費項目騙人錢財、在被害人要求退款時加以恐嚇或暴力相威脅……據《中國青年報》報道,短短4個月,一家名叫“蘇躍”的“黑中介”公司誘騙了2000多名到蘇州務工的人。信息顯示,這些來自全國各地的求職者中,35歲以下的占比高達93.6%,28歲以下的占比85.3%,其中不乏一些大學生。
隨著社會分工日漸精細,社會關系愈加復雜,各類信息無法依靠各相關主體獨自獲取,各類中介組織應運而生。實踐證明,中介組織是現代經濟社會不可缺少的環節,發展中介組織是維護市場秩序、彌補政府職能、補充政府供給的一條重要途徑。然而,近來個別“黑中介”居然盯上了求職者,尤其是涉世未深的大學生。“黑中介”長期存在并害人不淺,既暴露出政府部門的監管漏洞,也折射出被害人防范意識與能力的缺失。
據了解,勞動監察執法部門在與“黑中介”斗智斗勇的過程中,基于執法力量薄弱、監管手段落后、法律依據欠缺等因素,常常力不從心,使打擊犯罪的力度大打折扣。打擊“黑中介”等違法犯罪活動,打通抓落實“最后一公里”,既需要強有力的勞動監管,更需要創新方式方法,廣泛運用新技術新手段開展工作,有效實現監管內外互動、上下互動、網上網下互動,確保提高監管實效。而用司法手段依法打擊“黑中介”團伙,讓侵入中介領域的黑惡勢力受到法律制裁,既要吹糠見米,又要久久為功,斬草除根、除惡務盡,迅速恢復健康有序的市場經濟秩序。
值得警醒的是,每逢大學畢業生求職季,各種各樣的“急招”“高薪”“圓夢”等便滿天飛,令人目不暇接,無所適從。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破解求職過程中的陷阱,僅靠學生自身的摸索還遠遠不夠,關鍵在于教師的教育引導,尤其是就業指導教師的言傳身教。就業指導教育存在的價值,就是引導學生根據自身條件及外部就業環境的變化,認真規劃自己的職業未來。就業指導教師既是大學生就業的“教練員”,還是大學生與就業市場對接的“中間人”。而讓畢業生順利就業,一方面要強化教育培訓,幫助學生制定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用更開放的視野來看待職場,找出自身的比較優勢和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要強化能力訓練,搭建交流實踐平臺,為學生建立求職擇業的微信群、沙龍等交流平臺,為學生提供就業、實習信息等求職資訊服務。學生對職業了解得越充分,就越能做出理性選擇,從而規避求職陷阱。
防范化解求職陷阱,外因是條件,內因是決定性因素。解鈴還須系鈴人,當務之急是提高求職者的防范意識,增強求職者自我維權的能力,讓其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天上不會掉餡餅,高薪的背后往往是精心布置的騙局。求職者在篩選招聘信息時,一旦發現薪資待遇與學歷背景、工作內容等明顯不符時,要格外警惕,理性面對“威逼利誘”,不貪小便宜,不輕信中介的口頭承諾,如遇“黑中介”滋擾或拒不履行合同,還應及時報警或者向有關部門投訴。
(作者系信陽師范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