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實體書店乘“云”生長正當時
http://www.10keji.com2019年07月26日 15:51教育裝備網
日前,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于進一步支持高校校園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提出,各高校應至少有一所圖書經營品種、規模與本校特點相適應的校園實體書店,沒有的應盡快補建,基本形成全國高校校園實體書店的發展與全社會實體書店的總體布局、服務功能相匹配,主業突出、各具特色、多元經營的良好格局,更好地滿足高校校園日益增長的多樣文化需求。
這一消息令無數大學生和熱愛閱讀的人們振奮不已。高校實體書店的存在價值是多方面的,它既能彌補高校圖書館服務內容駁雜、更新較慢、服務“刻板”的不足,又可為高校出版社“前店后廠”的模式創新開辟新的路徑,還能在相當程度上為周邊社區中高端閱讀提供新的精神文化消費場域,更可以成為大學精神凝結和體現的文化地標之一。一些發展狀況良好的實體書店,以高質量、更新快、復合型、多元化的服務方式,在廣大高校師生和城市閱讀人群中找到了存在的價值。
在筆者看來,實體書店的長久生存之道,一定是對市場規則和消費者心理的準確把握。否則,單靠政策傾斜、費用減免和高校自身一次兩次“輸血”,難以形成品牌,得到師生們的真正認同。所以,從書籍品類的供給到服務形態的打磨、開放時間的確定、學術沙龍等活動議題的設置等,都要既向社會實體書店取其精華,又要切實保持相關地域、各自高校“特立獨行”的個性氣質,“如無必要,勿增實體”的法則,極簡主義、精準投放的原則,都得嚴格遵守、持之以恒。否則,“看不見的手”最終會作出大浪淘沙的選擇。
高校實體書店要想得到長遠、穩定發展,有必要乘“云”而上,通過電子化、智能化的閱讀介質和吸粉手段,來拓展自身影響力。在具體操作手法上,要敢于跟網售平臺比拼誰更接地氣,跟電子閱讀比拼書香氣,講好實體書店的“云”上故事,如此多管齊下,方能打開全新局面。與此同時,高校實體書店要發展壯大,也不能像以往有些書店一樣,走過于小眾化、個性化的道路,比如有的實體書店在經營過程中,給自己設置了太多的條條框框:考研輔導書不賣、公考輔導書不賣、職場經驗談不賣、明星偶像自傳不賣、刷屏劇原著不賣……等等。實體書店是高校里重要的文化地標,有自身的價值取向當然是必要的,但也不要給自身發展設置過多障礙。
在筆者看來,不能把實體書店的經營視作純粹的文化行為或公益行為,而應看到其本質上是一種商業行為,正所謂“在商言商”,經營者有必要遵循市場規律,在堅守自身價值取向的基礎上,為自己爭取更多的讀者,并抵御電子閱讀和網絡購書的強烈沖擊。如此,才有望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殺出一條路,才能將實體書店長久地維持下去。
當下實體書店的經營壓力很大,這幾乎是人所共知的事實。作為實體書店的經營者,要有強烈的“讀者意識”和“市場意識”,注意把握讀者的閱讀興趣,對于廣受讀者歡迎的書,尤其是新書,要注意及時引進和推廣。書店經營者要明白,高校圖書館有著豐富的館藏圖書,各學科的學術性著作或各領域的經典著作,一般都能涵蓋;高校實體書店對自身的一個重要定位,應當是做高校圖書館的重要補充。明確了自身的定位,加上靈活的經營思路,相信在不遠的將來,實體書店一定能在高校扎下根,讓校園飄滿書香。
(作者系媒體評論員)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