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只“不會游泳的企鵝”又何妨
http://www.10keji.com2019年08月23日 10:13教育裝備網
據媒體近日報道,有媽媽在親子共讀圖畫書《小企鵝的帽子》時,發現書中的內容與科學常識不一樣。于是,這位媽媽產生疑惑,給孩子看與常識常理不符的童書,會不會對其產生誤導?
應該說,這位媽媽的擔心不是個案,不少家長認為給孩子閱讀的童書應該嚴格遵循科學規律,否則會對孩子認知產生影響。但事實是否真的如此,其實有必要深入辨析。以報道中提到的《小企鵝的帽子》為例,這是一部成長類圖畫書,講述的是一只小企鵝在散步時被風刮走心愛的帽子,小伙伴們協力幫助追回的故事。追回帽子的過程中,小兔子放下手中的蘿卜,小松鼠爬上樹梢,但都沒有成功,最后是小鴨子在水里輕快游泳,幫小企鵝拿回了帽子。
這本書我看過,看的時候覺得這個故事與我國一部經典童話《蘿卜回來了》非常相似:小兔子發現一個大蘿卜,送給小驢子,小驢子又送給小鹿,小鹿又送給小羊,小羊又送給小兔子,他們都認為“雪這么大,天氣這么冷,好朋友在家里,一定也很餓。把蘿卜帶過去,和好朋友一起吃”。很顯然,這樣的童話沒有讓一代又一代的讀者認為驢、羊、鹿和兔子一樣都吃蘿卜。即便是兔子,科學研究也認為它們很少吃蘿卜。
從中可以看出,作為教育者,要接受這樣的觀點,即作為兒童文學的一個門類,不必用非常嚴謹的科學眼光來看待故事中的物性,而是要多關注其中的童趣、童年、童心,關注其中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以及其中的教育性。《小企鵝的帽子》中的那一句“朋友們,謝謝大家”,其實才是教育者應該關注的重點。
英國文學家威廉·布萊克說過,“想象力并不是一種狀態,而是人類生存本身”。他認為,想象力猶如一副特殊的眼鏡,佩戴者可以不受阻礙地暢游未知的精神領域。成人所看到的世界,就是他們生活本來的樣子。而兒童天生就有這么一副眼鏡,不會較真兒寒號鳥會不會壘窩、小馬能不能過河。他們相信皇帝可以光著屁股走路,他們也擔心說了謊自己的鼻子會變長……想象力契合了兒童尚存的“超能力”,也為教育提供了浪漫的機會,而不僅僅是常識層面的認知。
從這個角度看,《小企鵝的帽子》中出現一只“不會游泳的企鵝”不也可以提供一個教育視角嗎?如果故事中存在與常識不一致的情形,比如“都五歲了還不會說話”“上了小學還怕黑”“別的男孩子都踢球”,我們該如何看待呢?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獲得2007年奧斯卡最佳動畫片獎的《快樂的大腳》,這部動畫片講述的也是一只企鵝的故事。影片里的企鵝都多才多藝,但不幸的是,主人公波波是一只不會唱歌的企鵝,于是他被趕走了。結果是,不會唱歌的波波經歷了“離家—遇險—克服—回家”的過程,成就了自己,也重新認識了自己與家人、與他人的關系。
讓人感到幸運的是,在同一篇報道中,有記者對接受采訪的近30名大人做了小調查,超過7成的受訪者表示“孩子看圖畫書時可以培養想象力和共情力,有時沒必要將生活常識的范疇框太死”。也有部分家長覺得,不同年齡看不同種類的圖畫書,小時候可以天馬行空一些,大一些接觸科普讀物時不妨再“收收心”。這樣的大人心中存有兒童,也存有兒童的閱讀規律。的確,孩子喜愛的包括圖畫書在內的兒童讀物,有時候推究起來似乎違背了物性、常識,但書中感人的、有想象力的那一部分無疑讓我們感動,有所思考。圖畫書專家梅子涵就常常提醒成人要相信童話,“相信童話,這本身就成為一個人的格調;相信童話,這本身就成為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感覺、氣息”。
因此,當下的我們要朝著成為懂兒童、懂兒童文學的教育者方向努力,在不同的階段為孩子選擇合適的童書。對于幼兒來說,人文的“善”、藝術的“美”有時候甚至重于科學的“真”。
(作者系閱讀推廣人)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