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父母不良習慣影響孩子
http://www.10keji.com2019年10月17日 14:58教育裝備網
近日有媒體報道了日本一項關于家庭睡眠狀況的研究,結果表明亞洲人的睡眠時間一般都很短,其中父母的睡眠習慣會直接影響孩子的睡眠習慣。也就是說,父母睡得晚,孩子也不會睡得早。
誠如斯言,兒女尚幼,以父母之行為為圭臬,父母自身的習慣與素養,與孩子生活息息相關,不可不察。孩子良好的睡眠習慣不會自發形成,父母的行為示范起到關鍵作用,因此不能任由父母的任性或不良習慣影響了孩子發展。
客觀來說,父母和孩子的睡眠時間是有“時間差”的。據美國睡眠國家基金會的建議,6—13歲的學齡兒童應該每天保證有9—11小時的睡眠。3—5歲的學前兒童需要10—13個小時。入睡時間以21—23點為佳已經成為共識,假設孩子們早上7點起床,那最遲22點要入睡,才能保證有9個小時的睡眠時間。而據相關調查數據顯示,我國成年人平均睡眠時間在6.5—7.5個小時左右,可見大人們多在孩子入睡后還要忙碌個2—3個小時才入睡。由此,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父母的睡眠時間與兒女的睡眠時間是可以脫鉤的。
不和兒女同步入睡的父母在干什么呢?有些在享受“勞累了一天后”終于“屬于自己的、想干啥就干啥的時間”,早幾年追劇是主要的放松手段,現在刷手機成主流。一項調查顯示,成人睡前刷手機的平均時間為50分鐘。當然,睡前讀書、聽音樂的也不乏其人。若是有工作要收尾,“寧愿多晚都得做完,也不愿拖到明天再做”。但學齡兒童的作息處于兩條“高壓線”之間——上學(去幼兒園)和當天的作業是否完成?梢,兒童的“早起”是必需的、固定的,而“早睡”則因人而異。因此,保證兒童的睡眠時長、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必須從入睡時間入手。
培養孩子睡眠好習慣,就必須抓住3—5歲這個關鍵時期。以我為例,孩子上幼兒園時,家里既沒有電視,也不用智能手機,與孩子約定21點前一起上床睡覺。即使我們有緊急工作或者自己想做的事要處理,也上了鬧鐘,等孩子入睡后,再起身工作一個小時,保證23點左右再回到床上睡覺。這么堅持了一年左右,孩子就培養出到點入睡、到點醒來的生物鐘。有了這樣的生物鐘,對孩子小學階段的做作業習慣也大有幫助:他會集中精力做作業,趕在身體提醒要睡覺了之前完成作業。這個生物鐘直到十年后他上了初三才被推遲到23點。
實際上,小到孩子的入睡時間和睡眠質量,大到人生觀、世界觀的建立,看似孩子自身的問題,背后都與父母的生活習慣與自我管理有關,都需要為人父母者有所察覺、自省、自新。很多時候,父母與孩子是同步成長的,有著諸多好習慣和較強反思能力的父母往往更能培養出品學兼優、富有創造力的孩子。
(作者系閱讀推廣人)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