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學生戴“緊箍咒”突破了教育倫理底線
http://www.10keji.com2019年11月07日 09:31教育裝備網
最近,浙江省金華某校小學生佩戴智能頭環聽課的場景引發輿論持續關注。據稱,這個智能頭環佩戴在頭上后,能監測學生上課時的注意力情況,產生的數據或會實時上傳到老師手機,再分發給家長。盡管廠家在公益和隱私層面做了解釋,公眾還是表達了多層憂慮。最新的消息是:當地教育部門表示,涉事學校已停用頭環,因效果不如宣傳明顯,且智能頭環進校園前沒有報備,涉嫌違規。
當冰冷的前沿科技如緊箍咒般套上孩子溫熱的腦袋的時候,我們當然有理由追問幾個如鯁在喉的問題:進入校園的智能頭環,從程序上說,究竟是哪個部門放行的?這種涉及倫理、法律等諸多問題的做法,有沒有牢牢掌控在監管的可控范圍之內?問一句更直白的:萬一出事,誰可擔責?
這些現實而關鍵的問題,事關基礎教育的秩序、中小學生的權益,當然不能因為“免費”或“公益”就避而不談。道理不講清楚,不僅容易好心辦壞事,更容易讓校園淪為商業競技之地、技術濫用之所。
智能頭環事件疑似有著雙重失守:一是進校園活動門檻的失守。今年7月,浙江發布《關于規范中小學進校園活動的實施意見》,金華市也出臺了相關政策,對各類活動進校園的情況進行規范。換言之,凡是進校園的事物,應有前置性的備案審核。遺憾的是,智能頭環一路綠燈“未審先進”。二是科技倫理的失守。有媒體報道稱,這種“頭環”研發之初是為了幫助穿戴者集中注意力,治療兒童多動癥等疾病。但在教室內,孩子的注意力作為私人意志的自由領地,怎能交由冷冰冰的機器來實時監控?
還有些問題,起碼也是不太說得清楚的。誰能保證企業主導的這種“操作”,能絕對保障孩子注意力的大數據不會被盜用或濫用?更重要的是,對于尚處在頭腦發育期及學習習慣養成期的中小學生來說,所謂的智能頭環究竟有多大風險、會產生怎樣的副作用?
今年8月,有小學引進“智能課堂行為分析系統”,聲稱可以捕捉到學生上課時臉上的微表情,如皺眉、打哈欠、微笑等。一石激起千層浪,不少人擔心,此舉違背了基本的教育倫理,若是技術的手腳伸得太長,會不會把孩子都逼成“表演型人格”的流水線產品?
說這些的意思,并非是要讓教育退回結繩記事的遠古時代。上世紀90年代,美國宇航局(NASA)亦曾利用腦電波神經反饋訓練,來提升宇航員的工作效率。事實上,伴隨著5G商用浪潮的來臨,以區塊鏈、人工智能、物聯網和云計算等為特征的數字技術,必然會給現代教育帶來深遠影響。未來的校園,一定是智能與人性和諧生輝的地方。
但是,“高科技進校園”也好,“黑科技進課堂”也罷,既不能拍腦袋決策,更不能想一出是一出。簡言之,起碼要把規矩定在明處:一方面,要以嚴苛程序保障智慧校園建設的科學、有效、合規;另一方面,也不能讓技術代替教師的角色與功能。智慧課堂雖好,不越界是前提。而擺正“人”與“術”的關系,智慧校園才會真正以人為主導、為人服務。
(作者系媒體評論員)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