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本清源推動改革見真章出實效
http://www.10keji.com2019年11月11日 10:33教育裝備網(wǎng)
近來,關于減負的話題再度成為熱點,前有《南京家長已瘋》一文刷屏,后有浙江中小學生減負征求意見稿引爭議。如何看待各地減負措施,如何應對減負大背景下的子女教育,議論紛紛、莫衷一是、好不熱鬧。
針對喧囂的減負話題,教育部在新聞通氣會上進行了回應。相關負責人表示,“減負是減去強化應試、機械刷題、校外超前超標培訓等不合理負擔”“不能簡單地通過縮短在校時間,減少作業(yè)量,降低課業(yè)難度來減負”“合理的學業(yè)負擔是必需的,學習不可能沒有壓力,沒有負擔”。這既是對減負立場、內容、方向的再次重申,也是對各種減負謬論、歪論的有力駁斥,是正本清源之論。
為什么要減負?著實是因為“唯分數(shù)”“唯升學”頑瘴痼疾背景下的應試教育訓練、機械刷題、超前超綱校外培訓,把中小學生壓得喘不過氣來。而由校外超前超綱培訓制造的劇場效應,不僅加重了家庭教育負擔和社會教育成本,而且制造了教育焦慮,破壞了基礎教育生態(tài),損害了教育公平。因此,必須持之以恒地把各種不合理的負擔減下去,重塑教育生態(tài)。如此,才能為孩子的健康成長,為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時代新人擠出空間。
但也要看到,由于種種原因,包括教育發(fā)展水平、招生考試制度、社會心理、教育觀念、就業(yè)形勢等教育內外方方面面因素的影響,減負遭遇了各種阻礙。要想順利達成減負目標,不僅要系統(tǒng)施策,擴充優(yōu)質教育資源,改革招生考試評價制度,優(yōu)化就業(yè)制度,更要樹立科學的教育觀念,凝聚起“為什么減”“減什么”“怎么減”的社會共識,如此才能贏得廣大家長的認同和支持,形成減負合力。
此次南京的減負政策之所以引發(fā)爭議,固然有操作層面的偏差,也與一些自媒體的誤導、家長的誤解有莫大的關系。因此,既需要旗幟鮮明地表明堅持減負的態(tài)度,更要正本清源、澄清謬誤:減負不是降低學業(yè)要求,更不是把學校的責任推給社會;減掉不合理的負擔的同時,還要進一步優(yōu)化教學,全面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只有正本清源,才能有的放矢、精準施策,進一步提高減負政策的科學性,贏得更廣泛的社會認同。而正本清源,既需要有關部門在政策制定前期多做溝通交流工作,在政策推行過程中及時回應爭議,更需要主流媒體及時發(fā)聲,在眾聲喧嘩中傳遞理性的聲音,為教育改革營造更好的輿論和社會環(huán)境。
推行減負需要正本清源、凝聚共識、形成合力,在其他教育問題上,同樣如此。近日,教育部公布的一份數(shù)據(jù)顯示,2018年全國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為53.6%(6歲兒童、小學生、初中生、高中生近視率分別為14.5%、36.0%、71.6%、81.0%),15個省份近視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4個省份近視率超過50%,近視率高且呈現(xiàn)低齡化趨勢。雖然去年以來,從中央到地方都明顯加大了近視綜合防控的力度,推出了一系列政策舉措,但是近視防控形勢仍不容樂觀。
如何最大化近視綜合防控效果,需要找準近視真因對癥下藥。電子設備接觸使用過多、體育和戶外運動少都是造成青少年近視率高的真兇,而這背后又都有學業(yè)負擔過重的影子。所以,從減負出發(fā),確保學校開足開齊體育課,保證青少年鍛煉時間,營造良好的家庭體育運動氛圍,積極引導孩子進行戶外活動或體育鍛煉,無疑是防控近視的關鍵。反過來,近視防控效果也是減負成效的一個評判維度。
又如“智能頭環(huán)”事件,之所以發(fā)生,也就緣于本末倒置。在幾乎一致的反對批評聲中,浙江金華某小學終于決定暫停這款用于監(jiān)測學生注意力的“智能頭環(huán)”。這種突破教育與科技倫理的做法,或將成為教育與科技融合進程中的一個標志性事件。隨著技術的發(fā)展,教育與互聯(lián)網(wǎng)、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融合越來越成為趨勢,這個過程中同樣要正本清源。須知,教育是本,技術要為教育服務,為教師教學管理服務,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服務。在教育與技術融合之路上,迫切需要在此前提下制定好技術運用的倫理規(guī)范和底線要求。
教育改革發(fā)展難免有爭論、爭議,面對喧囂的輿論,乃至于各種阻力,如何看,又該怎么辦?首先一點是要正本清源。正本清源,歸根結底,是要用是否尊重教育規(guī)律,尊重學生學習規(guī)律、身心成長規(guī)律,是否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長與全面發(fā)展進行衡量。推行一項教育改革舉措也好,應用一種新技術也罷,都應該堅持這一前提。正本清源方能對癥下藥、少走彎路,才能真正推動教育改革發(fā)展見真章、出實效,促進孩子健康成長、全面發(fā)展。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