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刻不忘激發孩子向善的力量
http://www.10keji.com2019年11月18日 09:36教育裝備網
云南開遠某幼兒園師生被液體噴傷、四川仁壽一初中教師被學生用磚砸傷20天仍未蘇醒……最近廣受輿論關注的幾起發生在校園圍墻之內的涉暴行為,觸及了無數公眾的情感底線。一些個案的惡劣程度,甚至讓不少網民發出了“人性何在”的喟嘆。
何謂人性?“人性是人區別于動物的各種特性或屬性的總和與概括”,這是哲學層面對人性的一般定義。人之所以為人,在于不同于其他動物單純受飲食、繁殖、憤怒等原始沖動的驅使行事,而能夠在“人性”的指引下,遵守文明社會的法律和道德準則來行事。對他人的生命和健康權益保持起碼的敬畏之心,可謂人性的最基本內涵之一。正因如此,當看到有未成年人無辜遭受侵害,公眾才會如此痛心與憤慨;更讓人震驚的是,有的施暴者居然還是未成年人。
何謂教育?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敝袊湃嗽缇椭该髁私逃幕痉绞胶湍康模阂陨碜鲃t,使其向善。到了近代,德國哲學家康德認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動物”,這話一方面肯定了人的價值、教育的價值,同時點出了人性與教育之間的緊密聯系:教育要注重滋養“人性”,抑制其動物性,尤其是“惡”的成分。
“人之初,性本善”抑或“性本惡”的爭論在我國已延續了數千年,但一個顯而易見的現實是:在少年兒童成長過程中,難免從各種渠道浸染到“惡”的因子,以校園欺凌為代表的各類發生在青少年學生中的涉暴行為,便是這種“惡”的因子滋長和外溢的結果。據媒體報道,在知情學生和當地教育部門的敘述中,四川仁壽那名初中生用磚頭砸傷老師的起因是“違規騎車載人被當事老師批評”。而河南禹州那幾個往同學眼睛里塞小紙片的小學生,甚至只是以為這是在“鬧著玩”。鑒于未成年人年幼無知,當其做出惡行后,不少人都會選擇去譴責其家長,認為問題孩子背后必然有問題家長。這種推斷雖顯武斷,有的家長也會感到委屈,但家長作為孩子成長的第一責任人,孩子犯了錯,不首先譴責他們又該譴責誰?
教育焦慮是當下眾多中國家長的共通情緒,但一個不容忽視的現狀是,不少家長焦慮的重點是孩子的學業成績:考了多少分,報了多少個培訓班,如何一步步躋身名校……為此,他們不惜花費巨資、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去給孩子爭取各種機會。近日有媒體報道,北京海淀某民辦學校為了提前圈地招生,開設了所謂“冬令營”,結果2000多個名額在5分鐘之內就被眾多家長搶光。如果說這還只是個案,那不少家長對各類競賽的癡迷可謂眾所周知。最近又有媒體對這一現象進行了曝光,結果發現不少所謂的獎項“花錢參加就能得獎”,這無異于花錢買獎,為的只是對孩子的升學有所助力。針對這些亂象,教育主管部門近期明確表態,要求公辦、民辦同步招生,民辦學校超過招生計劃的生源以搖號排列的方式入學。同時,嚴禁義務教育階段學校以各類競賽證書、學科競賽成績或考級證明等作為招生依據。
我們會發現,一些家長張口閉口“為了孩子好”,但他們所謂的“好”,更多地是希望孩子在學?紓好成績、一步步考上好大學,畢業后找個好工作、好對象,卻忽略了“好”字最基本的內涵:讓孩子成為一個好人,成為一個擁有善良、正直、勇敢等優良品質的人。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固然是培養各類人才,但成為人才的前提是首先要成為“人”。我們常說“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不難發現,“樹人”的基本前提就是“立德”。一個人在某方面擁有非凡的特長或技能可以稱其為“人才”,但假如其不具備基本的德行,對他人的生命和健康權缺乏起碼的敬畏,抑或為了金錢、權勢而不惜出賣靈魂,更有甚者喪失了最基本的家國情懷和民族認同,那么這樣的“人才”越“優秀”,對社會造成的破壞可能越大。
“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這是我國古代先賢眼中的三大人生禍患,而“德薄”被排在首位。幾千年過去,如今這話依然堪稱警世名言,而其中包含的教育智慧,更值得當下的家長們認真體味。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