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待繁體字識讀教育進校園
http://www.10keji.com2019年12月16日 09:54教育裝備網
日前,針對《關于在全國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的提案》,教育部在官網做了公開答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明確規定,“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以普通話和規范漢字為基本的教育教學用語用字。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因此,學校教學應依法使用規范漢字。但在中小學經典閱讀和書法教育中,會涉及繁體字教育有關內容。
繁體字不宜也不能重回課堂
漢字繁簡之爭由來已久,但規范漢字早已經是法定用字。近些年來,隨著國學熱興起,大量古代典籍重新翻印,有些專家學者和文化名人,再次撿起識讀繁體字的老話題。不可否認,在中國文字發展過程中,繁體字占據了相當長的時間。由于漢字具有象形和會意的特點,繁體字的字形無疑更豐富,“顏值”也更立體。此外,由于歷史原因,港澳臺地區沿用繁體字。用繁體字書寫,在加強海峽兩岸暨港澳以及海外華文區溝通交流等方面也能發揮作用。
但識讀繁體字,不代表就必須進行繁體字教育。不宜以繁體字字形豐富等為由,將繁體字重新融入講堂教學。無論是從遵循歷來漢字的發展規律看,還是當今簡化漢字的應用程度看,都無須在中小學開展繁體字識讀教育。文字的出現是人類從野蠻進入文明的重要標志,而文字的演變則是人類文明順應時代發展的歷史選擇。從甲骨文、金文,到篆書,再到隸書、楷書,無不是由繁趨簡。而簡體字正是對楷書的簡化,它不僅遵循了漢字演變的規律,也讓漢字的繼承脈絡清晰延續。
要特別指出的是,當今通用的簡化字,并非一蹴而就的簡單決定,更不是甩開繁體字的再創造,而是對繁體字的科學簡化而來,是自新文化運動后,經過幾代漢字專家學者的反復論證,經過廣泛的民間意見征集篩選后,才逐步定型的。如此浩瀚宏偉、大有裨益的字體簡化和推廣工程,經由法律確定的漢字教育方向,豈能輕易受到撼動?顯然,不宜也不能讓繁體字重回課堂,作為普及性的教育。學生但有興趣,完全可以通過閱讀繁體字書籍以及其他途徑學習掌握,而不必通過課堂傳承。
其實,敬畏古典文化,傳承中華文明,沒有必要把眼光局限在識讀和使用繁體字上。就像教育部在回復中所說:“認識繁體字的人不經過專門的古漢語、古代文化知識等的學習、培訓,也一樣讀不懂古典詩文,不能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知曉中國文化的由來。”如今通用的簡體字,完全無礙傳承古典文化。在國學等文化領域,繁簡可以共存;了解歷史,閱讀舊籍,讓孩子們認識一些繁體字,未嘗不可。但無論是中小學教學,還是實際運用,都大可不必棄簡從繁了。(作者殷呈悅,原載《北京晚報》,有刪節)
保護繁體字應有開放心態
盡管在人們日常交流中出現的頻率較少,但繁體字仍然具有一定的識讀必要性。文字具有表達信息的功能,繁體字因其字形復雜,可以顯示更多信息,也能更好傳遞文字含義。人們閱讀古籍、書法寫作或與港臺地區進行交流時,識讀繁體字也會帶來諸多便利。而從漢字發展規律和教育體系兩方面而言,如果將識讀繁體字納入到中小學教育范疇,未必是一種好的保護繁體字的方法。
首先,漢字有其自身發展規律,傳承和保護繁體字的前提就是要尊重這些規律。簡體字較于繁體字而言,認知、書寫更為方便,從繁體字到簡體字是歷史選擇的結果。而且,繁體字和簡體字同屬于漢字系統,共同服務于人們的交流需要,二者本來不是一種對立的關系,刻意偏袒任何一方,都可能會帶來人們交流不適。我們應當尋求整個符號系統的優化,字和字繁簡相宜,而不是重繁輕簡或重簡輕繁。
其次,現行的中小學教育以通識教育為主,繁體字并不適合納入到這一范疇中來。一則,簡單繁體字的識讀,早已納入到現有的課程當中。二則,更為全面的繁體字識讀教育更適用于有專業需要的人學習,在多數人基本能夠認讀繁體字的前提下,系統學習繁體字的門檻不高,掌握它不是難事。如果將繁體字納入通識教育,勢必要增加對識讀繁體字的考核,加重學生課業負擔,也不利于培養學生對繁體字的興趣。
實際上,保護繁體字有很多更為簡單易行的方式,比如組織興趣小組、開展繁體字有關的文娛活動等。只要繁體字在人們觸手可及的范圍內,就一定能吸引一些人的注意和興趣,這比傳統課堂教育的方式成本更低、收效更好。在尊重漢字發展規律的前提下,保護繁體字有多種方式和開放心態,不必執著于一定要將其納入中小學教育體系。(作者韓望,原載《北京青年報》,有刪節)
最好的繁體字識讀教育是什么
一些人質疑簡化漢字“因簡害義”“有損漢字的藝術美和規律性,不利于文化傳承”。事實上,繁體字與簡體字,本就一脈相承,根植于同一種文化。漢字從甲骨文、金文變為篆書,再變為隸書、楷書,總趨勢就是從繁到簡。
我倒是由此想到一個書法教育的話題——書法教育涉及的就是繁體字。與其疊床架屋地專門開設繁體字識讀課,不如將書法教育落到實處,讓孩子們在一豎一鉤中,更好地理解我們的傳統。
放到電腦日益普及的時代背景下來看,隨著鍵盤越來越多地取代了紙和筆,很多人的書寫功能逐漸退化了,甚至患上了一種“書寫恐懼癥”。因此,書法尤其是青少年書法的普及,確實有著不容忽視的現實意義。
電腦普及是信息化社會的趨勢,但這并不意味著可以輕視漢字書寫,并不意味著大家不需要書寫漢字了。因為漢字具有美的神韻,書寫除了仍然具有實用價值外,練習書法還可以讓人在不知不覺中接受美的熏陶。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我國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一個人在學習書法的時候,欣賞美、理解美、創造美的能力自然會得到訓練和提高。對青少年來說,練習書法不僅僅是一個寫字的過程,那些用以臨摹的古典詩詞,也會像飄香的翰墨一樣無聲潤澤他們的內心。
我們談論傳統是離不開書法的。這是一個全球化的時代,但全球化并不是同質化,書法是我們的另一張文化身份證。理解并尊重我們的傳統文化,從善待漢字開始,從認真書寫每一個漢字開始——我想,這應該就是最好的繁體字識讀教育。(作者李躍,原載《晶報》,有刪節)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