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學術評價體系激勵更多創新創造
http://www.10keji.com2020年03月03日 09:43教育裝備網
近日,教育部和科技部聯合印發了《關于規范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在學術界引發廣泛關注和討論。《意見》出臺的目的,是為了扭轉當前科研評價中存在的價值追求扭曲、學風浮夸浮躁和急功近利等問題,推動高等院校凈化學術風氣,優化學術生態,加快提升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學術評價導向對學術活動的影響至關重要。從微觀層面看,學術評價事關教師的業績考核、職稱晉升及學術獎勵,在高校教學、科研活動中具有指揮棒式的導向作用。從宏觀層面看,學術評價事關學校評估和學科評估,事關我國教育強國建設和科技強國建設戰略成效。學術評價不僅重要,而且較難。通常而言,學術評價主要有量化評價和同行評價等類型。從實踐中來看,量化評價由于具有精確、高效、可測量與可比較等多重優勢而明顯處于主導地位;同行評價由于實施周期較長、同行專家準確篩選難度較大、評價結果不利于精確比較等多種原因而處于相對邊緣地位。但量化評價的缺點和局限也是顯而易見的,特別是由行政系統主導的學術評價容易陷入數量崇拜陷阱。
從學術研究角度看,單純的量化評價模式不僅有可能助推急功近利的不良學術風氣,導致各種學術不端甚至學術腐敗行為,而且會導致學科壁壘、學科自我保護。從行政管理角度看,不良的學術評價模式會導致各種資源的錯配與浪費。量化評價模式催生的“指標化需求”,可能對學術研究活動形成倒逼效應,導致行政力量對學科發展和學術研究進行干預,使得學術研究活動受到干擾。
科學的學術評價既是一項系統性工程,也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從本質上看,學術研究活動是一種高度復雜的知識生產活動,充滿未知性、探索性和不確定性。因此,遵循學術研究和學科發展的本質規律與特點,構筑良好的科研文化氛圍,是學術評價導向的核心所在。一方面,要尊重學術研究規律,積極營造自由開放、兼容并包、追求卓越的學術氛圍,注重學科內在品質和文化的培育;另一方面,要尊重不同學科的差異性和不同學術研究工作的特性,搭建學科間相互溝通交流的橋梁,促進學科間的相互理解、認可與融合,積極培育和扶持交叉性學科、跨學科研究。在此基礎上,應根據不同學科、不同類型科研工作的特點,分門別類制定不同的評價標準和評價體系,而不宜采取“一刀切”的簡單評價方式。正如《意見》中所指出的,對于基礎研究,評價重點是論文的創新水平和科學價值,而不將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直接判斷依據;對于應用研究和技術創新,評價重點是解決實踐問題中的實際貢獻,以及技術轉化的實際效果,而不以論文作為單一評價依據。
在優化學術評價體系過程中,應推行代表作評價,不斷完善學術同行評價制度。以體育運動來比喻,學術研究活動更像是跳高而非短跑。真正推行代表作學術同行評價后,可以將科研人員從量化考核中解放出來,鼓勵科研人員摒棄短視行為而進行長線發展,以更好調動科研人員積極性,做出更具創新性的成果。當然,任何初衷良好的政策要取得理想效果,還需要將政策文件的精神和舉措進行扎實有效地貫徹落實。學術評價改革遠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反思和探索,唯此方能取得實效。
(作者系天津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