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以模仿視頻為鏡檢視自身言行
http://www.10keji.com2020年06月04日 10:27教育裝備網
近日,來自黑龍江鶴崗的男孩模仿老師的視頻引發關注和爭議。這種模仿行為是否得當,是否會影響學習,值得討論。孩子的行為的確需要正確的引導,另一方面它也給教師言行提了一個醒。
其實,這種“神模仿”并不稀奇。誰沒有這種經歷?只是在互聯網文化的大背景下,一個更具模仿才能的孩子,在大人的幫助下,將模仿視頻發到網上,勾起了許多人的回憶,一時間成了網紅。從藝術創作的角度來講,為了避免出現不必要的猜疑和麻煩,該系列視頻應當注明:“純粹虛構,切勿對號入座!”因為視頻中的老師有小學的也有初中的,顯然不是某一個人。而且網絡上還能搜到他模仿其他人物的視頻。
藝術少不了夸張。譬如小品,即便是歌頌也大量使用夸張手法。有些司空見慣的生活場景,一旦搬上舞臺,就立即產生非同尋常的藝術效果。模仿視頻就是這種“藝術”。為什么能產生這種轟動效果,并非男孩技壓影帝,而是因為多數人都有這種生活體驗。孩子模仿老師、家長等成年人是自然不過的事。有相當多的老師都會被學生善意模仿,譬如口頭禪、肢體語言、語氣、表情、體態等。而如這個模仿的老師,也絕非無中生有。因此,我認為教師不妨將這些視頻當作一面“鏡子”,不時攬“鏡”自照,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毋庸諱言,男孩模仿的老師是“問題老師”。“她”雖然是“話癆”但其實不會講話。“她”所說的絕大多數話都不會產生任何教育效果。更嚴重的是,諸如“不要臉”“臉皮厚”“滾出去”“差生”等話語都背離了師德規范,而課堂上接打電話,怒懟家長,摔學生的物品,打學生手掌還不準哭,捕風捉影罵學生“早戀”等,都屬于違規行為。
這樣的老師絕非孤例。特別是低學段的老師,過于嚴厲會給一些學生帶來恐懼。而學校應努力讓學生免于恐懼。老師是千姿百態的,學生也是多種多樣的。寬嚴有度,因人而異,這就是教育藝術。遺憾的是,一些老師終其一生也沒能悟出其中的奧妙。家庭教育背景、求學的經歷,家庭環境和工作氛圍都會對教師的教育觀和教育行為產生影響,如非通過深刻自悟和嚴格培訓,則很難改變。我剛工作那會兒,一位同事,動輒說我“笨蛋”。這是他的口頭禪。他說學生也如此。事實上,如何說話基本是自修的,家長不教,中小學老師不教,師范院校也不教,職后培訓也不涉及,那么當了老師后可能還是不會說話。
我至今還清楚地記得我是帶著對學校的恐懼去上學的。我的一位學長,在我即將進入小學的時候,告訴我即將見到的校長是“牙齒里都長毛的惡魔”。那時我6歲,信以為真。直到今天,我仍然覺得,最初對學校和老師的恐懼妨礙了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因為有這段經歷,我做老師便有一個信條:不做讓學生“害怕”的人。有些面相冷峻、學生見之兩股戰栗的所謂嚴師,我深以為不適合做教師,至少不適合做低學段孩子的老師。生活在恐懼中,不僅學習效率不高,還易生心理和生理疾病。而給學生帶來恐懼的往往是教師的語言暴力。
教師當有更優雅的姿態。所以我一直提倡教師錄課,自己觀摩。長期堅持必能進步。教育需要愛,沒有愛就沒有教育。而“愛”是什么?我以為首要的是“忍耐”,是恒久的忍耐和超乎尋常的耐心。好老師不見得都有耐心,但最優秀的教師幾乎都是極具耐心的。教師即課程,言談舉止都是課程,不能不謹而慎之。因此,將模仿視頻當作一面“鏡子”,對我們老師修身沒有壞處。
(作者系廈門大學附屬實驗中學校長)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