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的“野外”也是教育素材
http://www.10keji.com2020年06月09日 10:10教育裝備網
前不久,北京豐臺某小區因為所謂的鳥屎污染就拆了鳥巢,引起了關注與批評。這讓我聯想到北京師范大學附近多個街區到了冬季烏鴉就聚集的“歷史問題”。
盡管現代文明持續改變著人類的環境,讓我們儼然成為了地球的主人,但我們身邊依舊生活著比人更早的“主人”。有一則“新聞”說的是兩個女孩在家里發現了一條“好大的蟲子”,心里很害怕,于是就通過訂外賣的方式,特地留言希望快遞小哥“敢打蟲子”。其實那只蟲子就是俗稱的“百足蟲”,是一種沒有什么“殺傷力”的節肢動物。
從這件小事中我們可以看到,年輕人不識蟲,也不知如何對待蟲。作為家長,我們要想幫助和引領孩子科學、人文地看待自然,形成積極的自然觀,務必自身先要有正確的理念,然后通過實踐和閱讀相結合的方法落實自然教育。自然教育就從我們的身邊開始,從周邊環境的觀察開始。每個城市、每個小區都可以成為自然教育的課堂。
實際上,即便是大城市中也有生物多樣性的有限存在。人們已經認識到了現代化城市中的問題,生態保護的政策、觀念都發生了積極變化,全國各地傳來很多好消息。就北京來說,通過綠地恢復、生態涵養帶和公園建設,北京二環內也有了濕地公園、“口袋森林”,野生物種多樣性正在恢復,久已不見的紅隼在北京也有發現,人人念叨過的“沒安好心”的黃鼠狼、人人學習過的部編課文里的“可以摘果子”的刺猬等野生動物,在居民區常常被看見……海綿城市、森林城市、郊野公園、濕地公園等新式城市生態環境的建設使得生物多樣性可以呈現在眾多的城市中。公共服務也通過微小公園、歷史遺存和大學校園等調整著植被和水系,改善著城市的生態。
如果我們自身缺乏相關知識,事先的閱讀或者親子共讀就可發揮重大作用。值得慶幸的是,適合兒童閱讀的自然教育類童書越來越多,百科書、圖畫書、橋梁書、漫畫書等為不同年齡、不同層次的小讀者提供了多種選擇。
推動兒童了解并熱愛環境非常重要,這是家長的重要職責。相比成人,兒童更愿意親近自然,我們可以多帶領他們離開城市,走進大自然,在草地、山林、田野、江河湖海中體會和學習——觀察樹葉上、馬路邊的蟲子以及落葉的紋路和色彩;聆聽蜜蜂和蟲鳥的鳴叫,撫摸硬石、粗木,在大自然的劇院里釋放天性,欣賞自然,生發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覺知,發展與生俱來的美感。
(作者系兒童文學作家)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