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造清朗健康的青少年網絡文化
http://www.10keji.com2020年07月17日 10:48教育裝備網
日前,國家網信辦發布通知,宣布為期兩個月的“清朗”未成年人暑期網絡環境專項整治啟動。本次整治行動將在誘導未成年人無底線追星、飯圈互撕等價值導向不良的信息和行為等方面進行重點整治,嚴厲打擊誘導未成年人在社交平臺、音視頻平臺的熱搜榜、排行榜、推薦位等重點區域應援打榜、刷量控評、大額消費等行為。
此次專項行動圍繞未成年人上網的重點環節,清理整治七個方面的突出問題。專項行動力圖在整體上清朗未成年人的網絡環境,而其中“飯圈文化”行為和不良信息的清理整治,特別引起網友的強烈關注,許多網友都表現出“期盼已久”的支持態度。根據未成年人的身心特點,對未成年人上網環境的整治,既要強化執法力度,對價值導向不良的信息和行為,特別是背后的資本進行嚴厲打擊,又要加強對未成年人的正面引導,用他們所能接受的方式開展教育,引導他們理性追星。
根據團中央等部門于2019年3月發布的《2018年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7月底,我國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率已經達到93.7%。其中30.3%的未成年人曾在上網過程中接觸到各種不良信息。網絡“原住民”增加,未成年人網絡環境問題引起人們高度關注。特別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未成年人使用網絡進行學習的需求大幅提升,未成年人網絡環境整治更是顯得迫在眉睫。以某些劣質“飯圈文化”為代表的不良信息和行為,對青少年的價值導向、生活觀念、社會認知、正常的學習娛樂都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再不……著,哥哥(姐姐)就糊了”“粉絲里不養廢人,不氪金/不打榜/不空瓶,不配做粉絲”“養號5個,10個,輪博都來一遍,切號點贊,隔幾秒投票”……這些充滿誘導、強制語氣的“飯圈常用語”,不僅是粉絲,連圈外人都已耳熟能詳。當前流量明星所引導的新一代追星模式,不斷刷新下限,更是對未成年人形成了不可估量的另類成長影響。有人認為,這些粉絲是自愿自主的行為,并不違反法治公序。但事實上,回避青少年身心特點講“自愿”、利用青少年身心不健全搞誘導的行為,已經觸及相關法律法規和社會公序良俗底線。
國家網信辦發布并于2020年3月1日正式施行的《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規定網絡信息內容生產者應當采取措施,防范和抵制制作、復制、發布能引發未成年人模仿不安全行為和違反社會公德行為、誘導未成年人不良嗜好等的內容;鼓勵網絡信息內容服務平臺堅持主流價值導向,優化信息推薦機制,加強版面頁面生態管理,專門以未成年人為服務對象的網絡信息內容專欄、專區和產品積極呈現主旋律、正能量的信息。可以看到,按照《規定》的內容,目前網上一些常見操作模式、網絡供應商提供的相關推薦內容已經涉嫌違法,當以明確的態度和嚴厲的措施,對此類違法行為給予打擊。
另一方面,學校、社會、家庭應當加強對未成年人追星等網絡行為和心理進行引導。未成年人正處于身心發展期,追求和向往明星的生活符合他們正常的心理特點,無須對此過度反應。但是,追星的正常方式和心理的健康發展,則必須引起高度重視。網絡提供者不應僅僅做“你喜歡的就是我推薦的”簡單算法工具,而應當充分考慮到未成年人的身心特點,研究更加符合未成年人特點的信息推送算法體系。這需要更大的投入,但也是必需的投入。學校應設置相應的心理教育和社會教育課,通過反面典型和正面引導兩方面的工作,向青少年傳遞正常的價值取向。而家庭則應在數碼產品、網絡使用上負起監督引導責任,更多進行親子交流,用健康幸福的生活方式,傳導愛與責任的正確觀念。
暑期是未成年人與現實社會的高度交互期,許多觀念的樹立、價值取向的萌芽,與暑期的接觸內容和生活方式往往緊密相關。相關部門和家校社會既要通過打擊不良“飯圈文化”等,為未成年人營造一個清朗的網絡環境,又要通過積極的健康生活引導,讓未成年人筑起心中的“防火墻”。
(作者系西昌民族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圖書館館長)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