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精準培訓助推脫貧攻堅
http://www.10keji.com2020年08月12日 10:43教育裝備網
教育扶貧是精準扶貧的重要環節,是催發貧困群體內生發展動力、提升貧困家庭人力資本的關鍵之策。近年來,高校教育培訓在教育扶貧中承擔了重要作用,取得了不俗成績,然而也存在“供需錯配”等問題,在當前脫貧攻堅決戰決勝的時刻,如何實現精準培訓助力脫貧攻堅尤為值得關注。
2013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教育部等七部門聯合發布的《關于實施教育扶貧工程意見》,將“通過教育培訓與當地公共服務、特色優勢產業有效對接,大力提高就業創業水平”作為教育扶貧的主要任務之一。2016年,清華、北大、人大等54所高校簽署了《高校參與脫貧攻堅倡議書》,將建立統一的教育扶貧培訓平臺作為高校深入參與教育扶貧攻堅的重大舉措,高校教育培訓在教育扶貧中的作用日益凸顯。但在教育扶貧培訓的實際工作中,目前高校提供的教育培訓與貧困地區實際需求間有時還存在著“供需錯配”的矛盾:一是多短期行為,少系統規劃;二是多粗放培訓,少精準對應。上述問題的解決,需要建立立體化的高校教育培訓供給體系,增強高校教育培訓服務扶貧攻堅的供給能力,實現精準供給和精準培訓。實現貧困地區教育培訓精準化既是一種目標要求,也是一種動態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實現培訓需求與培訓供給之間的精準匹配是關鍵。高校要從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出發,提高政治站位,做好教育培訓扶貧頂層戰略設計,建立立體化的教育培訓供給體系,匯聚調配各方資源,與地方政府建立扶貧聯動機制,使高校的教育科技文化幫扶措施能夠與政府規劃政策互為促進;同時,明確政府和高校雙方在教育精準扶貧中的職責:政府部門負責識別瞄準“到戶到人”和“因戶因人”制定幫扶措施,高校負責同步跟進,具體實施教育科技文化幫扶措施,提供切實有效的文化傳遞和勞動技能培訓。
精準識別是高校實施貧困地區教育培訓精準化的基礎,主要包括培訓對象識別和培訓目標識別兩個維度。一是鎖定培訓對象,對其教育水平、身份狀態、崗位情況、培訓需求等進行摸底,建立培訓對象數據庫,展開精準教育培訓。二是甄別培訓對象的具體培訓需求,制定不同培訓目標。在培訓對象和需求得到精準識別的基礎上,精準供給就有了實現的可能。精準供給的模式應包含“以需給供”和“供需平衡”兩層含義。“以需給供”不再是單向的“我給你”的過程,而是開始考慮“你需要什么”;而“供需平衡”更需要將供需結構及動態變化納入統籌考慮。此種模式下,貧困地區的培訓內容和項目應依據培訓需求進行“點對點”對接,把培訓對象“最想要、最想學、學得快、見效快”的知識和技能教給培訓對象。在培訓方式上,應針對貧困地區實際,采用“進校+在地”“長期+短期”“線上+線下”等靈活多樣的培訓方式,既可以讓培訓對象到高校進行培訓,也可以組織教師到當地進行培訓,將知識和技術送到“田間地頭”;既可以面授也可以設置專門的網絡學堂,開發適合培訓群體實際發展狀態和現實需求的“微技術”“微服務”“微課”的技術體系和課件模式;還可以和當地政府一起合作建立培訓中心和基地等。
高校教育扶貧培訓不是短期和應急行為,而是一種長期性、持續性、制度化的戰略。要定期對教育培訓服務的精準度和有效性進行效果監測和評估,對培訓對象接受教育培訓前后的崗位業績、收入水平、綜合素質等方面的變化進行跟蹤研究,并及時將評價結果向高校、當地政府、培訓對象進行反饋,從而不斷改進。同時,應建立和完善高校扶貧教育培訓的績效考核機制,推進高校扶貧教育精準培訓的長效發展機制。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副院長、管理學博士)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