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范高校命名體現內涵式發展要求
http://www.10keji.com2020年09月04日 11:41教育裝備網
日前,為進一步規范高等學校命名工作,依據相關法律法規規定,結合高校設置工作實際,教育部研究制定了《高等學校命名暫行辦法》并正式印發。《暫行辦法》適用于發布之后的全日制大學、獨立設置的學院、高等職業學校以及高等專科學校的命名事項。
此次《暫行辦法》中明確強調,高等學校命名要堅持名實相符、準確規范,體現辦學理念,提出內涵特色,避免貪大求全。根據人才培養目標、辦學層次、規模、類型、所在地等確定名稱,實行一校一名制。此外,《暫行辦法》中還對高等學校名稱中使用地域字段、學科或行業字段、使用英文譯名等需要遵循的基本規范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規定。該辦法的出臺對于進一步規范高校辦學行為,避免高校出現定位不清、熱衷更名或升格、同質化辦學等問題,切實引導高等學校將精力和資源用于特色學科專業建設,促進高校走內涵式發展的道路具有重要意義。
從相關政策歷史演進的角度來看,《暫行辦法》的出臺將進一步規范我國高校更名的標準和程序,與國家教育行政部門之前出臺的有關政策一脈相承。1986年,國務院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設置暫行條例》規定,普通高等學校的設置應當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學科門類、辦學規模、辦學所在地等確定名實相符的學校名稱;1993年,《國家教委關于普通高等學校更名問題的通知》提出高校名稱更改要遵循一定的規范和程序,并建議高校名稱應保持基本穩定;21世紀以來,國家教育行政部門對高校更名現象采取了“從嚴”和“控制”的原則,進一步引導高校走特色化發展和內涵式發展的道路。
有關高校的名稱與辦學定位,現實中似乎存在兩種認識上的誤區。一種認識誤區認為,高校的層次越高,規模越大,學科越齊全,則其教育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也越高,這也是很多高校一味追求合并、升格、更名的“充分理由”,其實并不盡然。一般而言,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高校,其辦學質量高低最重要的衡量指標是其辦學目標與辦學效果的一致性和達成度,這種達成度也是其辦學特色的集中體現。換言之,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高校都應找準其自身的辦學定位或“生態位”,這樣才能真正走上差異化、特色化的內涵式發展道路,實現可持續發展。
另一種認識誤區認為,通過簡單的“名稱轉變”可以使高校迅速實現“華麗轉身”,走上“高大上”的發展道路。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部分高校在辦學過程中存在辦學定位不清晰、辦學特色不明確等典型問題,這些問題是部分辦學者急功近利、貪大求全等“短視行為”的集中體現,也是行政權力對高校資源配置產生強烈影響的集中體現。
高校名稱是其品牌和特色的象征,是一種非常寶貴的無形資產,也是學校辦學歷史和辦學特色的最重要承載形式之一。實際上,高校頻繁更名或升格沖動的背后,體現出的仍然是外延式發展的導向,不僅不利于辦學特色和人才培養特色的凝練,而且容易對社會公眾產生誤導。究其本質來看,高校良好聲譽的形成,依靠的是切實提升學科特色和人才培養特色,切實提升教學、科研及管理服務水平,需要的是“苦練內功”,走內涵式發展的道路。因此,各類高校應避免走單純通過更名尋求擴張的外延式發展的老路,而是要堅持走特色化發展的內涵式道路,不斷通過內部建設凝練辦學特色,不斷提升人才培養水平和科學研究水平,不斷增強服務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和水平,這樣才能真正有助于提升院校聲譽和競爭力。
(作者系天津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