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人勿疑,必先自信
http://www.10keji.com2020年09月15日 13:39教育裝備網
背景鏈接:《求是》雜志近日發表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總書記在文章中引用了“欲人勿疑,必先自信”,強調了辦好思政課,必須先解決好信心問題。
“欲人勿疑,必先自信”,語出明末小說家馮夢龍所著的《東周列國志》。此書原名《新列國志》,是馮夢龍根據史傳對《列國志傳》加以修改訂正,潤色加工而成。清代乾隆年間,文學家蔡元放對《新列國志》又作了修改,定名為《東周列國志》。該句前面還有半句,即“欲人勿惡,必先自美”,合起來的意思是說,要想別人不厭惡自己,必須自己先檢點自己,讓品行日臻成熟;要想別人相信自己,必須自己先有自信,做到誠信待人、待事。它強調了自信是贏得別人信任與尊重的前提。
“自信”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顯著的特質,在神話傳說里,就有以自信為顯著精神特質的故事。如人們所熟悉的“夸父逐日”“精衛填海”“女媧補天”等等,就是一種充滿奮發、自信的精神。這種充滿自信精神的文化傳統,塑造了中華民族歷五千年而經久不衰的燦爛文明。因此,一定意義上講,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就是一種具有高度自信精神的文化。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絕不是文化上的虛驕或狂妄,而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內化于心、見之于行的文化性格;是中華民族漫長奮斗歷史的文化積累,基因所然。從曾經的“秦風漢韻”“盛唐氣象”“康乾盛世”,到現代“超級水稻”“中國天眼”等等,都是助推中華民族雄踞世界民族之林的深厚力量。反之,缺少文化自信,盲目照搬他人,則遭歷史遺棄。從清末民初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到“師夷長技以制夷”“師夷長技以自強”,再到文化上“全盤西化”等主張,都出現了“水土不服”“難以為繼”的情況。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著才知道,機械地照搬西方制度、理念等是根本行不通的。唯有對自身有清晰的認識,在自信的基礎上去學習、借鑒,然后消化吸收,才能避免削足適履、無所適從。
當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之所以越走越寬,正是因為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并不斷總結經驗、進行理論創新,使黨的方針、政策與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價值內涵、精神追求、時代特征等高度融合。“國民之魂,文以化之;國家之神,文以鑄之。”文化的力量是深沉、持久的。只有對自己的道路、制度、理論和文化有堅定的信心,才能獲得堅定的從容,鼓起奮發進取的勇氣,煥發創新創造的活力。
思政課教師只有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制度、理論和文化有堅定的信心,才能為青年學生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歷史由來、動力源泉和深厚力量;才能講清楚什么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成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能行得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為什么能夠實現等諸多命題。唯有此,思政課才能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作者系北京經濟技術職業學院教師)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