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標配論”背后的消費主義
http://www.10keji.com2020年09月22日 10:21教育裝備網
電腦、手機、平板,高校新生開學必備“老三樣”尚未普及,數碼相機、藍牙耳機、智能手表“新三樣”最近又被某些媒體炒作成所謂“開學標配”。有媒體統計,六樣配齊最少也要3萬元,倘選擇名牌,花銷還要噌噌往上漲。對此,主流輿論頗不以為然,認為如此“開學標配”未免過度。
無論“新三樣”抑或“老三樣”,是否給學生配置本是家庭內部行為,外人不好置喙。但問題出在所謂“標配”一說,何謂標配?標準配置也。低于此標準就叫“低配”,高于此就叫“高配”,一低一高之間,就分出了三六九等,滋長了攀比之風,甚至形成“消費綁架”——好像家長不搞個“標配”就是對不住孩子,這才是最該批評之處。大學新生的家庭經濟狀況千差萬別,“新三樣”加“老三樣”動輒幾萬元的開支對有的家庭來說只是毛毛雨般的小事情,而對有的家庭來說就足以讓家長聞之色變,深感囊中羞澀,所謂“標配論”對這部分家長近乎道德綁架,對消費不起“新三件”“老三件”的學生還會造成精神困擾,其隱形危害不可不察。此外,大學新生剛入學就被消費主義所迷惑,難免為日后落入“校園貸”之類的消費陷阱埋下禍根,更與當前全國大中小學校園大力倡導的“勤儉節約”之風格格不入,必須旗幟鮮明地加以抵制。
然而仔細審視教育圈,“標配論”近年來可謂大有市場。不僅是大學,從幼兒園到中小學,開學有開學必備用品的“標配”,畢業有畢業的“標配”,就連孩子從小參加的興趣班,也有所謂“標配”。最近有媒體報道,鋼琴、書法、乒乓球之類的傳統培訓項目已過氣,馬術、高爾夫、擊劍等更洋氣的培訓班開始成為不少家長熱捧的“標配”,而豎琴、國際象棋等以往相對冷門的課程更是躥到了“鄙視鏈”頂端。近日,一份“教育培訓班鄙視鏈”的名單在網上熱傳,給各類培訓項目排座次,一條完整的“鄙視鏈”層次清晰、結構分明,家長們可按圖索驥,看看自己和孩子處在雅俗的哪一層級、貴賤的哪一檔次——可以鄙視的都有誰,又會被誰鄙視。
如果說大學新生入學“標配論”遭遇的只是主流輿論的批評,課外培訓班“鄙視鏈”遭遇的就是媒體火力強大的炮轟。筆者之所以將兩件事相提并論,其內在邏輯正是所謂“標配論”泛濫容易導致各類攀比,并不斷劃分出檔次,此風蔓延開來,難免會滋生或明或暗、或強或弱的鄙視鏈條,嚴重污染教育生態,讓無數家長和學生遭遇物質和精神的雙重困擾。正如有識之士所言,運動項目本無高低貴賤之分,樂器、棋類等同樣無雅俗優劣之別。人為排列出所謂“低配”“標配”“高配”,乃至炮制出“鄙視鏈”,不僅無聊,而且可惡。
從“標配論”到“鄙視鏈”,其產生并非完全出于偶然或少數人的無聊惡搞,正如“我們在手機上看到的所有信息背后都有人在賺錢”一樣,“標配論”“鄙視鏈”背后,時常隱藏著不被外人所知的利益之網。比如,一些自媒體平臺把馬術、擊劍、豎琴等所謂“高大上”的培訓項目排在“鄙視鏈”頂端,或宣揚數碼相機、藍牙耳機、智能手表“新三樣”是大學新生入學“標配”,自然能忽悠一些有購買力的家長乖乖掏錢消費。不過,商家真正關心的才不是孩子的成長成才,而是如何掏空家長們的腰包。有的無良商家缺乏對教育事業的敬畏和商業操守,徹底淪為“騙子”的也不在少數,最近幾年一些培訓機構負責人頻繁跑路就是明證。最近,有媒體報道,國內某知名青少年橄欖球培訓機構的北京直營門店陷入關停風波,機構負責人跑路,上千位家長繳納的學費尚未退還,涉及錢款規模在千萬元以上,甚至有家長表示,“9月份剛交的錢,一節課沒上,錢就沒了。”這家機構的核心課程是“雙語美式橄欖球”,是很多家長眼中的高端培訓課程,并吸引了幾家國內知名企業參與投資,堪稱處在“鄙視鏈”頂端。然而,商家用無情的現實告訴家長:一些家長被自媒體平臺吹噓出來的所謂優越感,其實不過是商家的生意經,而有的家長更是被收割了“智商稅”。
其實,人生各有不同,教育千姿百態,哪來那么多“標配”?對于無傷大雅的所謂“標配論”,我們不妨一笑置之,但對于那些滑向偏激和極端的惡意炒作,則要旗幟鮮明地予以批評和抵制,共同維護風清氣正的教育生態。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