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更高質量的義務教育
http://www.10keji.com2020年09月30日 14:13教育裝備網
“在各個方面的努力和支持下,義務教育有保障的目標基本實現!比涨,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副部長鄭富芝介紹了決戰決勝教育脫貧攻堅、實現義務教育有保障相關情況。截至今年9月15日,全國義務教育階段輟學學生由去年的約60萬人降至2419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家庭輟學學生由20萬人降至0人。2019年全國小學凈入學率99.94%,初中毛入學率102.6%。
從60萬人降至2419人,控輟保學的力度空前,成就也是前所未有的,它有力推動了實現義務教育有保障,大力支撐了中國反貧困事業的發展。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治本之策,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智。越窮的地方越難辦教育,但越窮的地方越需要辦教育,越不辦教育就越窮,這種“馬太效應”,實際上是“窮”和“愚”互為因果的惡性循環,我們必須站在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高度來思考教育問題。
教育貧困是重要的致貧因素,教育扶貧是消解貧困的有效手段。黨的十八大以來,教育扶貧在國家整體減貧、脫貧攻堅中的地位和作用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國家公共財政對教育的投入力度更大,對薄弱學校的硬件建設、鄉村教師的能力建設支持力度顯著提升,以學校硬件建設、教師培訓、學生支持等為內容的能力建設型政策工具得到全方位的運用。
具體而言,義務教育有保障目標的基本實現,源于教育扶貧在三個領域深入推進。一是完善教育脫貧政策對象瞄準工具。以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縣的人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非建檔立卡的農村貧困殘疾人家庭、低保家庭和農村特困救助人員等為教育扶貧的重點對象。針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差異化教育需求設計教育脫貧政策,針對非建檔立卡教育貧困群體內部多樣化的學習訴求,提供更加靈活、多樣的教育公共服務。二是完善教育脫貧政策評估指標工具。建立了與貧困人口教育貧困特點相適應的教育脫貧標準,針對絕對貧困,把教育脫貧標準定位于轉變貧困人口的觀念和意識,再通過提供適宜的教育,提升其知識和技能水平,進而增強其自我生存和發展的能力,最終脫貧并提高生活質量和水平。針對建檔立卡戶中的學齡人口,采用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對其施以更多的補償性教育。通過定向培養、特崗計劃、公費師范生等方式,建設貧困地區師資隊伍,解決教師不足和整體素質相對不高的問題,通過培訓等方式,提升在職教師素養。三是持續優化公共教育資源配置工具。優化公共教育資源配置機制,向教育貧困人口傾斜的同時注重激發其內生動力。擴大“兩免一補”政策實施范圍,將義務教育階段建檔立卡學生等四類家庭經濟困難非寄宿生納入生活補助范圍。
隨著義務教育有保障的目標基本實現,面對相對貧困階段的教育扶貧使命,面對教育扶貧政策深入實施和精準的要求,未來要注重抓六個精準,即教育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人教育精準、脫貧成效精準。
要利用信息化手段,精準跟蹤教育對象的入學、教育過程、畢業去向,做到全過程、全方位管理。要依據形勢的變化,合理科學安排各級財政投入,精準使用教育脫貧的資金,做到投入有效、使用科學。要充分重視家庭教育,通過專門培訓、學校引導、社會支持等方式,引導家庭重塑教育觀念、養成良好習慣。要基于不同貧困家庭子女的具體教育需求,在學業引導、路徑選擇中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要注重成效、結果導向,既要做到入學機會的保障,也要做到在教育過程中讓貧困家庭子女能夠樂學、善學、好學,最后做到通過教育有所得,保證教育脫貧效果的可持續性。只有這樣,努力確保各項教育脫貧政策落到教育對象身上,才能進一步鞏固好控輟保學效果,進一步提升義務教育質量,讓每個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教授、博導)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