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特色發展須激發內生動力
http://www.10keji.com2020年11月11日 10:03教育裝備網
伴隨著我國高中階段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走特色化發展道路成為許多區域和學校的選擇。近日,據有關媒體報道,浙江省教育廳發布改革方案,表示將正式試點“分類辦學”,今年將遴選30所試點高中,探索科技、人文、體藝、綜合等不同辦學特色,計劃于2035年形成一批辦學特色遍及多個領域,有效滿足學生多樣化學習需求的現代化普通高中學校。浙江省的方案體現了其探索精神,也釋放出鮮明信號,當前探索高中的多樣化有特色發展已經成為一個迫切需要關注的現實問題。
從各地的教育實踐來看,推動普通高中多樣化有特色發展主要存在兩種發展模式。一是以區域為單位,通過制定政策、配置資源、引導發展,實現區域內不同高中學校的特色發展整體樣態。二是以學校為單位,通過特色文化、特色項目、特色課程、特色資源等建設,實現學校的特色轉型發展。這兩種發展模式都有其現實意義,既是對國家高中教育改革基本戰略的呼應,也是對逐步滿足學生、家長對優質多元高中教育新需求的探索。在呼應政策和探索滿足需求中,不少地域和學校形成了鮮活的經驗,但也產生了一些問題,比較突出的就是特色建設異化現象。有的地區熱衷于“特色高中學校速成”,一紙令下通過評比將一些當地的名校改頭換面評為特色高中,以此作為特色發展的噱頭;有的校長是為了能夠借特色之名進行“掐尖”,提前搶奪優秀生源;也有的普通學校為了發展,不管是否具備基礎條件,匆忙上馬,借特色建設之殼,謀求更好的社會認可。
上述現象說到底是區域和學校在特色建設過程中遵循的依然是“規模擴充”和“效率優先”理念,依然在延續著主要依賴外在資源的發展模式。筆者認為,普通高中多樣化有特色發展的關鍵在于能否激發每一所學校的內生動力,特色是學校發展的路徑和手段,而非學校發展的根本目的。那么如何才能真正激發起學校的內生動力?
一方面,需要區域發力,謀劃形成政府主導、社會支撐、科研促進、家校聯動的普通高中多樣化有特色發展的支撐機制。各地政府是主導力量,需要正確理解和落實國家對普通高中未來發展的布局和要求,結合當地實際,制定政策、協調關系、配置資源。社會、科研機構以及家庭要積極參與支持和促進學校的特色建設,基于實際、因地制宜,謀求有質量的特色發展。
另一方面,需要學校建立起有質量有特色的內生育人模式。在學校特色發展價值導向上要對標國家定位。《普通高中課程方案(2017年版)》明確提出了普通高中新的定位。要求高中學校圍繞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這一中心,突破千校一面形象,打破學科邊界,突破學校圍墻,開放學校與社會的接口,讓學生去適應社會生活。同時要適應高等教育,打破高中教育與高等教育之間的壁壘,建立多樣化發展通道,建設豐富可選的特色課程資源,要進行多樣化的職業體驗,既要學會自我認知,又要學會了解環境,還要儲備職業素養,通過多樣化的全面培養體系,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在育人范圍上,高中特色要惠及全體學生。特色教育不是只針對特殊群體的教育,必須惠及全體,讓所有學生參與,讓每一個學生從中獲益。在課程設置上,要形成學校特色的課程圖譜。學校需要在國家課程基礎上通過調適、補充、新增、重組等方式進行課程優化,實現課程多樣化、彈性化,形成學校獨具特色的課程圖譜,確保每一個學生的課程選擇權。在教學實施上,要敢于創新,推進學習方式變革。倡導項目化學習、問題學習,為學生積極創設適合的真實情境,在情境中安排任務,讓學生通過探究發現和解決問題。在考試評價上,消解高利害高考對學校評價的回波效應,著力突破“一刀切”的評價內容與指標系統,關注學生的個性特征與不同成就。
普通高中多樣化有特色發展是教育改革發展之必然,但只有真正激發起學校發展的內生動力,特色教育才能成為打破同質化辦學的利器以及實現內涵發展的良策。
(作者系北京教科院課程中心副主任、研究員)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