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讓資源問題成勞動教育絆腳石
http://www.10keji.com2020年11月27日 10:45教育裝備網
校園場地狹小,學生缺乏生產勞動實踐空間怎么辦?課程設計難點重重,如何讓學生“在勞力上勞心”?師資數量和專業性不足,勞動教育難有好老師如何解?今年,勞動教育堪稱教育界一大熱詞。兩份中央級文件的下發,讓勞動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成為共識。然而,做出有溫度、有深度、有品質的勞動教育,非常考驗育人者的水平和魄力。
近日,筆者有幸參與2020年教育部直屬機關青年干部調研實踐活動,就中小學勞動教育實施情況進行調研。調查中發現,空間、師資、課程三大資源問題很容易成為勞動教育的絆腳石。當下,很多學校地處城市核心區,囿于狹小的校園場地,空間資源的匱乏有目共睹。能夠大手筆租下幾十畝農場的學校畢竟是少數,多數學校只能艷羨,或者受之影響而放緩了實施勞動教育的步伐。所以,首先要破除的便是這種畏難情緒。
對教育主管部門來說,主動整合資源是責任擔當;對學校來說,因地制宜是破解之道;站在社會層面,敞開大門是胸襟氣魄。空間資源問題并非無解難題,如北京市教委建設勞動教育實踐基地,讓全市學生走出學校進行一周的學農,并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北京工商大學附屬小學等學校利用有限場地,打造學生種植活動的體驗場,并以勞動教育為切入點豐富學校的校園文化;在北京房山區,博物館、農業基地等社會資源向中小學敞開大門。這類例子不勝枚舉。聚合多方力量,勞動教育實踐的多元化反而凸顯出來。
課程是落實勞動教育的重要載體。目前,作為國家課程,勞動課與其他課程最大的不同之處,就是需要學校自主規劃和開發。眾所周知,勞動教育的基本理念包括弘揚勞動精神、強調身心參與、激發創新創造等。而實現這一理念,非常考驗學校和老師的課程資源供給能力。因此,在課程體系建設中,育人者要警惕勞動教育課程窄化的問題,避免說教式勞動課,應將勞動教育潛移默化地融入學科課程。要吃透勞動教育的最終目標,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年齡特點,將德智體美四育融入其中,讓學生在勞動課程中與自然、社會相聯結,進而激發主動性、創造性。例如,播種實踐可以運用數學知識教學生合理布局;勞動中可以引導學生寫日記、用英語分享感受;看鳥、觀蟲、了解植物生長規律,運用的是生物知識。學校在設計和實施勞動課程時,切莫過度強調技能訓練,或者流于走馬觀花式的游戲化體驗,否則“在勞力上勞心”將成為一紙空談。
除了空間和課程資源問題,還有一個要解決的是師資數量缺乏和專業性不足的問題。遇到學校教師總體性缺編的尷尬境遇,專職勞動教師數量問題或許一時很難得到根本性解決,但并非無計可施。例如,北京市東城區史家小學邀請職業學校教師進校授課,并計入教師工作量,不失為一種雙贏之舉。相較于數量不足,專業師資不足更需要引起重視。不少學校反映,很多師范院校畢業生自身的勞動素養不過關,再加上鮮有對口專業,素質較高的勞動教育專職教師顯得非常稀缺。所以,非常有必要思考如何從源頭破解這一問題。一方面,師范院校在培養教師時,可開設與勞動教育相關的必修課程,提高師范生的勞動素養和綜合能力;另一方面,學校和教育主管部門要加強對從事勞動教育教師的重視和培訓,在職稱認定方面創造更多機會,讓更多的優秀教師愿意從事勞動教育。好教師能培養好學生,解決好勞動教育師資的問題,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勞動教育的質量。
勞動教育很小,小到整理書桌、灑掃庭廚;勞動教育很大,大到影響學生的價值觀和人生選擇。勞動教育最終是立德樹人,讓學生擁有獲得幸福的能力,理應得到更高重視和更好落實,在現實中不斷突破難關成就所有學生的全面發展。
(作者系本報記者)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