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養要服務國家發展戰略
http://www.10keji.com2020年12月07日 09:59教育裝備網
人才培養與人才戰略是人才強國的重要前提和內容。《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明確提出:一流的人才培養與創新能力是衡量教育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準。要通過立德樹人實現思想和價值引領,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目標,構建知識、能力、素質等21世紀人才所要求的核心素養,增加人才培養中的安全維度和中國氣象、中國元素。
新發展格局要求更高質量、更好發展的人才培養結構建設。這就要將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融入人才培養結構的厘定與制定中,科學統籌、協同創新,朝促進新發展格局聚焦用力。以往在人才培養結構的制定時,一些高校缺乏協同、共享、創新,各自為政、一哄而上、競爭攀比,既少有特色、內涵,又缺乏質量,導致人才培養結構矛盾沖突加劇。
人才培養結構要符合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要有大眼光、大格局和國際視野,要有前瞻性,避免急功近利地制定人才培養結構。優化人才培養結構須立足于中國國情和中國文化,準確把握世界教育發展的趨勢,積極吸收人才培養和人才發展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路徑。以往在人才培養結構規劃上,許多高校重視量化指標、出“多”上“新”,注重短期效益,既違背了人才成長規律,又造成了人才和教育不必要的浪費。
目前,高校人才培養結構存在著較突出的短板、不足和矛盾:在層次結構上,存在高端人才供給不足和同質化重復建設的矛盾。精英化卓越人才培養布局過少,未能形成規模化卓越研究群,無法滿足在關鍵領域、關鍵技術、關鍵產品上的人才缺口;同時又存在大量中低端市場上人才的惡性競爭與嚴重過剩。
在專業結構上,專業動態調整和自我更新能力不足。高校在人才培養上缺少前瞻性和提前謀劃與實質性準備,自我保守和滿足現狀較為嚴重。行業轉型升級、社會需求變化與專業人才培養結構老化、滯后的沖突明顯。即使所謂新興專業,多為應急之作,甚至“投機之舉”,缺乏專業積淀和可持續發展規劃,往往流于形式而缺乏內涵式提升,在學校中也淪為“小專業”而得不到應有的重視與關照。
在空間布局上,存在著區域間的失衡,區域之間差距在不斷加大。人才培養結構和區域經濟發展密切相關,京津冀地區、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優勢明顯,對中西部地區人才有強大的虹吸作用,但卻未能對中西部地區人才培養與人才建設產生有效的反哺作用。這樣既不利于區域發展戰略的實現,不利于實現區域間發展的協同合作;又加劇了人才培養中的“馬太效應”。在類型結構上,存在千篇一律與特色不顯著的不足。人才培養方案存在定位與表述不嚴、不準、不明的問題,未能充分體現出本地區人才發展需要、行業特色和高校自身獨特的人才培養理念。人才培養類型單一,大多集中于傳統的基礎學科,并且不同學科人才培養的合作力度有限,無法滿足復合型、應用型和創新型優秀人才的培養與市場需要。在規模發展結構上,過于大而全,但卻不是精而強,分類指導和結構優化遲鈍。
轉變觀念,樹立正確的人才培養觀,要從滿足于就業需求轉變為服務于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從規模數量優勢轉向更加充分、更高質量規模發展,從靜態保守的固化轉向高水平動態優化的靈活,從關起門來培養轉向多元主體協同合作。
對于基礎學科、應用學科、技術學科、交叉學科、新興學科人才培養結構要區別對待,不同高校要根據自身特色和地方社會發展戰略制定科學的人才培養結構,人才類別要與區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廣度和深度緊密契合,避免“多樣化式的趨同”。
人才結構布局要從“扁平化”轉向“立體化”,創新傳統“金字塔式人才結構”的優勢,要將創新鏈、產業鏈、科技鏈和人才鏈聯結起來,聚力打通人才培養中的“淤點”,補足“漏點”“短板”,主動解決“卡脖子”的關鍵問題。人才培養務必要聚焦國家戰略重點,打造一些人才富集、科技水平高、培養質量強的人才培養高地。
本科人才是人才培養結構的根基,要保證本科教育在人才培養結構中的基礎地位,加大基礎學科人才培養的提質培優。“強基計劃”“六卓越一拔尖2.0”“一流本科建設”等項目要實現多元融合,特別是要打破多學科專業人才培養的限制與壁壘,促進不同學科之間互通共融共享,建立多學科人才培養協同創新結構。
人才培養結構要體現多主體育人的理念,要有效合理地劃界,規范各育人主體的行為與權責,真正落實校地合作、產教融合、校企聯辦等舉措,避免利益相關者之間的無效合作和淺表化合作。東中西部人才培養結構要呼應起來,要有東部高校對中西部高校人才培養的定向支持計劃,更好地落實教育和人才培養的均衡發展,避免在一流人才建設中的惡性競爭、野蠻發展。
新時代,面向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一方面要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確保有效有序推進人才培養結構全面優化;另一方面要綜合治理,注重整體性,確保更好適應現代化建設的新要求、新情況和新發展格局。
(作者系蘇州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教授,原載《光明日報》,有刪改)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