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辟領軍人才培養“新賽道”
http://www.10keji.com2021年01月12日 09:33教育裝備網
近日,清華大學發布“丘成桐數學科學領軍人才培養計劃”,提出一系列極具“視覺沖擊力”的招生辦法和選拔舉措,類似無須高考、面向全球招生、初三學生也可入學等吸人眼球。在基礎學科選拔和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打造“不設任何框框的拔尖人才培養特區”,再度成為教育熱門話題。
的確,從招生對象這個格外亮眼的列表中不難看出,清華大學在探尋拔尖人才培養路徑上已經做出大膽嘗試,可謂開辟了領軍人才培養的“新賽道”。事實上,國內一些高校針對拔尖人才培養開設“特區”早有實踐,其中清華大學即是先行者之一:早在2009年即推出“學堂人才培養計劃”,設立了數學班、物理班、計算機科學實驗班等若干“人才培養特區”,為國家培養了一批學術思想活躍、具備國際視野、發展潛力巨大的基礎學科領域未來學術領軍人才。
相較以往的拔尖人才培養計劃,清華大學此次發布的領軍人才培養計劃集中體現出幾大亮點:一是將招生對象年齡前移,特別優秀的初三學生也可報考;二是打破招生地域類別限制,統一標準,面向全球攬才;三是由學校直接組織招考,設置初評、綜合測試、專業測試、體質測試、入圍認定、確認和預科培養等七道關卡進行擇優選拔。坦白講,領軍人才培養須面向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探尋有別于常規之道,施行不同于慣常之策,堅決破除“五唯”之限。也許有人會說,領軍人才豈能是高校里直接培養出來的?這些高校為何執念于此?不可否認,基礎學科領域領軍人才的誕生出世,的確需要一定時長的孕育,這也正是國際著名數學家丘成桐先生發起該計劃的初心所在,那便是要從娃娃抓起,從長計議,力爭在我國本土培養出一流數學家。
倘若沒有經過細致研究與綜合考量,社會往往會將關注點和注意力過于集中在“不設任何框框”“無須參加高考”“人才培養特區”上,難以抓住該計劃的真正內核所在,甚至會產生一些誤讀誤解。其實,看似不設任何框框,反倒更加順應了數學這門學科的特性,更注重學生的未來發展與素質培養。貌似無須參加高考,研讀清華大學發布的招生辦法后便知,入門門檻不降反升,對學生的考核實為更嚴、更難。若想闖過上述七道關卡,只有真正的“數學天才”才敢于申請應戰。
全球高等教育版圖正發生深刻變革,中國大學要站在世界地圖前思考辦學定位,在高水平國際競爭中培養高層次人才。談及“人才培養特區”,高校應主動構建“招考—教學—職業發展”的聯動機制,聚焦于目標定位的精準性、招考選拔的科學性、培養過程的個性化,以系統、全面激發學生從“人才培養特區”成長為領軍人才,在服務國家的偉大進程中成就一流的高度。
而人才培養計劃能否成功實施,制勝關鍵在于目標定位是否精準。丘成桐先生直指該計劃的目標定位,就是在中國培養出最頂尖的數學家。頂尖,意味著要開辟出一條精英式、非常規、開創性的拔尖人才培養通道;數學家,則說明其學術水準達到世界頂尖水平,在整個基礎學科領域發揮重要引流作用。因而,社會大眾不必對計劃受眾對象窄、體制機制突破常規而過于苛責,而應以更大的信任期待、寬容度加以支持。
對培養拔尖創新人才而言,最關鍵的是找對培養對象,發現具有創新潛質的苗子。于是,招考選拔機制能否科學有效,便成為人才培養計劃實施的重要環節,也是社會公眾格外關注的興趣點。該計劃既考查學生多學科的綜合素質,又考查學生在數學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同時十分重視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情況。此外,還側重考查那些能夠帶領學生在宏大的數學學科中向前走的真問題,而不會考一些偏題、難題、怪題。近年來,國家先后推出“高等學校基礎研究珠峰計劃”“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強基計劃”等,真正選拔出一批有志向、有興趣、有稟賦的青年學子投身基礎學科領域,值得點贊。綜合作用之下,必定讓有潛質的學生找到自己真正熱愛、擅長的發展方向,收獲快速的成長通道和更大的成長空間。
(作者系天津大學研究生院教師)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