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拘一格為特殊人才鋪路架橋
http://www.10keji.com2021年01月12日 09:34教育裝備網
事實上,國內高校針對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的選拔和培養開設教育“特區”早已有所實踐,比如北京大學的元培學院、清華大學的“學堂人才培養計劃”和復旦大學的“望道計劃”,等等。教育部自2020年起也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在自主招生工作經驗和綜合評價招生試點成果的基礎上進行了許多關于拔尖創新人才選拔與培養的積極探索和努力嘗試。
“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新時代教育需要回答的根本問題,也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初心所在。我國的拔尖創新人才與世界頂級人才的差距究竟還有多遠?“錢學森之問”還將如何進一步破冰?追趕世界人才“領跑”之路又將如何繼往開來?這些振聾發聵的發問始終困擾著社會各界人士,也在激勵各界有識之士的孜孜追求。在當前全球化背景下,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成為提升我國綜合實力與國際競爭力的關鍵因素。為解決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高水平人才緊缺問題,尤其是重點破解“卡脖子”科技領域人才短缺和長遠發展瓶頸問題,必須大膽改革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其中,尤其要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打破學科壁壘,實現學科的交叉融合。基礎學科領域的創新能為經濟社會發展所需要的技術、組織、模式創新提供了方向指引和基礎支撐,有利于促進拔尖創新人才的深度培養。
人才的選拔和培養是一個持續變化和充滿挑戰的過程,需要尊重學科發展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一方面,拔尖創新人才獲得培養的機會不應該受到教育背景、社會資源特別是家庭背景等因素的限制和掣肘;另一方面,拔尖人才的選拔不以分數定高下,不以單一才智為標準,需要從學生的興趣志向、學科潛力、綜合能力及心理素質等方面進行全面綜合考查。事實上,我國“拔尖計劃”實施之初,在學生選拔方式上,參與高校就已經采取多元化模式,將“選才”與“鑒才”相結合,實行多階段動態進出。同時,對進入計劃的學生進行綜合考查、慎重分流,遵循拔尖創新人才成長的規律,減少功利、重在長遠。
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與成長是一項長期性、綜合性、復雜性的系統工程。當前,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應充分發揮高考這個指揮棒的正向作用,把高校招生與人才培養、“雙一流”學科建設、科研創新等全面貫通銜接起來,形成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合力。同時,應立足國情和教育發展現狀,將評價選拔體系系統性重塑與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破除“五唯”評價機制改革、推進高等教育相關改革、促進教育公平緊密結合。此外,還要努力打通拔尖創新人才的評、選、育、用等多個關鍵環節,確保在招生、培養、考核和評價等各環節的無縫銜接和有機融合,真正做到應需選才、因材施考、因材施招和因材施教;大力營造更加優良的育人環境,創造更多選拔優秀人才的渠道,使得大批杰出人才有更多空間和機會“冒”出來,特別是能讓少數癡迷數理化生等基礎學科并有特殊才能的初高中學生有機會脫穎而出。
有理由相信,隨著我國招生制度改革的深化推進,尤其是新高考改革的來臨,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結構調整將迎來大變革,一批批有志向、有興趣、有天賦的青年學生將走進高等教育的殿堂,基礎學科高水平人才成長與發展的新格局即將形成。
(作者系伊犁師范大學“一帶一路”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兼法學院副院長)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