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完全學分制”助力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
http://www.10keji.com2021年01月22日 09:30教育裝備網
據媒體報道,天津大學將試行研究生培養“完全學分制”,鼓勵學生跨學科學習,此舉再次將“完全學分制”推到了大眾面前。
所謂“完全學分制”,簡稱學分制,是區分“學年學分制”的一種表述。學分制起源于美國哈佛大學,由德國教育家洪堡提出的選課制發展而來,是指“以學分作為計算學生學習量的單位,以取得最低必要學分作為畢業標準的教育管理制度”。“學年學分制”要求學生既要修夠一定的學分,又要符合相對固定的修業年限要求,兼具學分制與學年制的特點;而“完全學分制”對于學生來說則沒有整齊劃一的修業年限,在一定年限區間內(比如3—6年)達到學分要求即可,是彈性學制與自由選課制、導師制結合的產物。
蔡元培先生1917年在北京大學試行選科制,奠定國內學分制的雛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高校人才培養經歷了由學年制、學年學分制逐步向(完全)學分制演變的過程。20世紀末,為應對新世紀對人才培養的挑戰,國內部分高校著手進行完全學分制改革。例如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從2000級、2001級本科新生開始試行完全學分制。
進入21世紀后,推進高校人才培養學分制改革更受到國家層面重視,《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高校要推進和完善學分制,實行彈性學制。經過多年的持續改革和不斷完善,完全學分制在高校的實施變得普遍起來。例如遼寧省教育廳2020年下半年宣布,2021年全省普通高校將全面實施完全學分制改革,鼓勵學生跨學校修讀學分,跨學期、跨專業選課;建立“課程超市”;推動高校與科研院所、行業企業協同育人等。
“完全學分制”改革是高校回應新時代要求的重要抓手。依據《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高等學校要成為知識創新、技術創新、文化創新的重要策源地;支撐經濟社會發展能力要顯著增強。無論是增強創新能力,還是支撐經濟社會發展能力,無不依賴高校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而“完全學分制”改革有助于打破學年制及學年學分制的時間及內容“剛性”,為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提供制度保障。
“完全學分制”有助增進人才培養的“彈性”與“韌性”。此制度之下學生的修業年限及學習內容有充分彈性,學生可以在導師指導下自主設定學習時長、內容及目標,有利于個體能動性的發揮及學習興趣的激發;“完全學分制”之下學生學習每一步選擇性的增加都意味著學習不確定性的增多,諸多不確定性的挑戰則持續磨煉著學生成長的“韌性”。“彈性”與“韌性”對于創新型人才培養非常重要,“彈性”有助于創新型人才的孵化,而“韌性”則可以增強創新型人才在風險社會中的適應能力。
“完全學分制”有助于增強人才培養的“交叉復合性”。自由選課制度保障了學生核心課程之外跨專業、跨學科、跨門類乃至跨學校自由選課的權利,突破了不同學科體系之間以專業為界的壁壘,交叉復合成為現實。“交叉復合性”對于創新型人才培養至關重要,相對來說,學生更易于在不同知識體系的碰撞中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提升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更易于取得創新性學習成果。
當然,“完全學分制”實施效果既受高校課程資源多寡、自由選修程度等影響,也受學生個體自律性、能動性等影響,如何充分發揮導師引導、學業標準約束等問題尚有待進一步探討。
(作者系華東理工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員)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