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教育規劃考驗系統協調力
http://www.10keji.com2021年03月17日 09:39教育裝備網
目前正是各級教育部門和學校“十四五”規劃編制的關鍵時刻。“十四五”教育規劃,是我國教育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也是我國教育普及任務基本完成,教育進入“后普及化”階段后實施的第一個五年教育規劃。教育事業是極其復雜的,帶有極強的系統性特點,牽一發而動全身。如何使規劃具有科學性,既不至于“紙上畫畫,墻上掛掛”,也不至于貽誤教育發展的時機呢?科學制定符合本地實際的發展目標和具體政策措施,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要求和人民群眾的學習需求,需要從系統的角度協調好各部分的發展。
在協調各級各類教育方面,使教育結構體系具有整體性和開放性。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財政增收放緩的背景下,要堅持規劃的目標導向、問題導向,聚焦教育普及后的結構性改革優化問題,在公平優質的主題下,著力補短板。當前,在縱向結構上,學前教育、終身教育發展仍不充分。在橫向結構上,特殊教育、職業教育、農村教育、家庭教育發展仍有瓶頸。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尤其農村教育方面,“十四五”教育規劃要貫徹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精神,統籌規劃農村教育,為鄉村振興提供動力和助力。
協調好各級教育的關系。各地需要在現有的基礎上,繼續擴大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尤其要多渠道增加農村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供給。促進義務教育階段的優質均衡發展。統籌城鄉教育發展,在解決“大班額”的同時,嚴控超大規模學校。著力提高農村義務教育質量,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繼續改善鄉鎮寄宿制學校辦學條件,保留并辦好必要的鄉村小規模學校。實現普通高中優質特色發展。
協調好各類教育的關系。尤其是要協調好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的關系,優化職業教育體系結構,多種形式地開展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現代學徒制,提升現代職業教育質量。鞏固教育扶貧成果,想方設法創造性地辦好農村和貧困地區的職業教育。在義務教育中做好勞動教育,開展職業啟蒙教育,做好初中段與中職的有機銜接。特別要注意結合當地實際的教育需求,加強非學歷的職業培訓,為家庭農場和農業合作社所需人才、技能提供有力支撐。辦好特殊教育,完善隨班就讀支持保障體系,完善農村特殊教育保障機制,農村地區普通中小學開展隨班就讀,推行融合教育。
促進線上教育和線下教育、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協調發展。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停課不停學”,使線上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凸顯。以此為契機,“十四五”教育規劃也應該把線上教育、家庭教育和家校共育通盤考慮。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和數字教育資源建設,尤其是要注意向鄉村網絡教育傾斜。加強家庭教育指導,通過健全家長學校、家長委員會、家長會、家訪等機制,切實形成家校共育的新天地。
在協調各教育主體方面,要切實形成合作共育的教育治理新格局。“十四五”期間教育結構不斷完善,要從過去主要面向學齡人口的學歷結構體系,逐步發展為面向人人的終身教育體系。這必須依靠人民,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構建機制、搭建平臺、提供服務,激發政府、學校、社會、社區、家庭等各主體的活力。教育事業需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在黨的領導下,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克服狹隘短視的教育功利化。破除“五唯”教育評價,杜絕管理中的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確保學校辦學自主權,切實激發廣大教師的工作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引導社會各界和家長支持學校建設,鼓勵社會力量舉辦教育,參與教育改革,形成教育合力。
在教育基本普及后,普遍地、長遠地促進深層的教育公平與優質,必須充分調動家長的教育積極性,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當前,家庭教育總體水平不高,同時又存在著明顯的不均衡性。城鎮家長普遍存在著教育焦慮,這和家長的較高教育期望與不足的教育能力的落差密切相關。大量的留守兒童家長更需要家庭教育指導,以更好地給孩子關愛和教育。因此,“十四五”期間,有必要將家庭教育納入規劃中,明確家庭教育責任,引發、撬動家庭教育育人理念、育人方式的變革。要切實地加強政府、學校、社區和婦聯等相關部門、組織的家庭教育指導責任,構建教育行動共同體。家庭教育的難點仍是在農村。“十四五”期間,要做好農村家庭教育指導,為家庭教育法的出臺做好宣傳工作。同時,學校、社區在加強對留守兒童的關愛保護的同時,搭建親子溝通交流的平臺,形成親子教育的機制。
“十四五”期間,社會教育資源會更加豐富,也就有如何規范、協調的問題。要切實讓校外機構成為人才成長的有力資源而不是不良競爭、焦慮的加速器。新聞媒體要側重宣傳科學理性的教育發展觀、人才成長觀,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教育行政部門要及時、全面、準確地向社會公開各項政策和重要事項,尤其是和人民群眾利益攸關、家長們普遍關心的政策和事項,更好地形成信息的交流與反饋機制,促進育人生態的改善。
教育各主體的廣泛參與,也要體現在“十四五”教育規劃制定中來。各教育主體對規劃制定的廣泛參與,是以人民為中心、目標導向、問題導向等原則最切實的體現,是教育各方溝通理解形成行動力、形成合力的過程,也是教育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過程。這有助于教育事業科學可持續的發展,也有助于提升人民群眾的教育滿意度和獲得感。
(作者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