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制規劃要在健全協同育人機制上下功夫
http://www.10keji.com2021年03月24日 09:28教育裝備網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了“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政策導向和重點要求,并在人才培養路徑上進一步凸顯了“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隨著“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成為現實,完善終身教育體系需要打破傳統學校教育封閉式的辦學模式,這就對學校、家庭和社會三大教育體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各級政府在編制“十四五”教育規劃時,應著重在健全協同育人機制上下功夫,以良好的學校環境、家庭氛圍、社會風氣鞏固育人成果,使教育同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要求相適應、同人民群眾期待相契合、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各級政府在編制教育規劃時,應在指導思想中重新明晰家校社協同育人背后的教育價值旨歸,畫好合作育人的“同心圓”。教育的重要目標是啟發學生發掘生命的意義,進而培養出富有活力、具有主動性、充滿創造性的個體。因此,家校社協同育人的首要共識是回歸以人的成長為目的的教育初心,糾正教育等于“高分”“名校”“好工作”的功利性、短視性觀念,讓學生真正回歸生活、回歸健康、回歸常識、回歸夢想,做一個有情感、有表達、有溫度、有自主性的人。
還應進一步明晰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功能定位與責權邊界。教育是一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系統工程,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各自扮演著不同角色,發揮著不同功效,但同時又彼此影響,共同組成了完整的教育體系。然而,當前三者之間的關系出現了新的失調:學校教育功能被擴大化,承載的職責過多;家庭教育的功能被簡單化,一定程度上成為學校教育的附屬;社會教育缺乏系統性。這不僅制約教育自身的發展,也影響整個社會的和諧與進步。因此,各級政府在編制“十四五”教育規劃時,要明確建立以學校教育為主導、以家庭教育為基點、以社會教育為依托的三位一體育人體系。其中,學校教育應通過增強政治定力、創新教育理念、搭建綜合成長平臺,幫助青少年武裝頭腦、練就本領;家庭教育應更重視青少年的生命教育、道德教育、內省教育、挫折教育,培養其愛心、責任感與理性平和的人生態度,不可簡化為學校課業任務的監督者;社會教育應積極探索社區教育模式,為青少年提供個性化、多樣化的教育。只有在規劃中明確學校、家庭和社會教育各自的角色和職能,守住責任邊界,才能形成疊加效應,取得最佳的整體育人效果。
而暢通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一是要突出政府在家校社協同育人體系中的主導和牽動作用,通過成立家校社協同育人指導中心、提供專項資金支持、擴大和平衡教育公共服務供給等方式,從體制上保證家校社協同育人運行機制的暢通。二是促進家校社協同育人平臺建設,通過家長委員會、家長學校、家長接待日等形式,普及家庭教育知識;通過充分挖掘社區(鄉鎮)特點,指導社區(村鎮)開展活動,重點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鄉土情懷;通過充分利用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文化遺址、山水湖泊等周邊教育資源,積極開展研學實踐、志愿服務等綜合實踐教育,重點擴展學生歷史視野,涵養學生人文情懷與愛國精神。三是完善家校社協同育人的管理機制,如應進一步明晰家長委員會的具體運行細則、責權分配,改變其當前缺少話語權、難以真正參與學校教育教學管理改革的現狀,真正發揮參謀、監督的作用。制度尚未建立或不夠完善的地方,應進一步明確家校社合作的活動內容、活動方式、活動組織、活動評價等,將家校社合作管理推向常態化、制度化。
各級政府在編制教育規劃時,還要注意完善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的保障體系。一要組建多元化教師隊伍,吸納家校社理論研究專家、中小學教師代表、優秀家長代表、成功企業代表、志愿者等人員加入,組成一支來源廣泛、專兼結合、相對穩定的教師隊伍,強化家校社協同育人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此外,要鼓勵高校設置家庭教育課程,開設家庭教育專業,為家校社協同育人提供專業師資儲備。二是建立有序的監管體系。教育行政部門應嚴格監督學校、家庭及社區合作的落實,包括合作計劃、資源配置等,以確保學校、家庭及社區形成教育合力,步入科學的合作軌道。三是完善評估體系,制定大中小幼不同學段家校社協同育人的評價指標,切實將家校社協同育人格局推向新高度。四是健全教育法律制度,各地應因地制宜出臺家庭教育促進條例,助推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教育不斷法治化。五是通過設立家庭教育日、社會實踐周、“父母大講堂”公益講座等措施,由所在地區媒體介入,加大宣傳,在全社會營造家校社協同育人的良好氛圍。
各級政府在積極推動構建家學社協同育人機制時,在明晰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責權邊界的基礎上,應通過暢通家校社協同育人運行機制,以完備的保障體系構建家校社教育共同體,從而為加快教育強國建設、辦好人民滿意教育提供高質量人才的支撐。
(作者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理論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