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反思才能實現教育共贏
http://www.10keji.com2021年03月24日 09:32教育裝備網
日前,有媒體報道指出,這幾年不少高學歷家長將自己的經驗和觀念“套用”到孩子的學校教育中,點評和質疑教師授課內容,儼然成為學校教育的“編外教師”。這也讓一部分教師陷入困惑:家長總來指導教學,課都不知道怎么上了。
家長關心孩子在校學習狀況,關注教師教學方式,有積極可取的地方。但需要達成的共識是,家長有疑問可以通過家委會或家長會等正常渠道理性溝通,不該在家長群、網絡上發牢騷,干擾教師和學校正常的課堂教學。畢竟成功的求學歷程、學科上的一技之長與學科教學不是同一概念。
即使有的家長以親身實踐來證明自己觀念的正確,如給孩子上英語、科學、詩詞等家庭課,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效果,也要更深一層地認識到,教自家孩子與班級教學是兩碼事。家庭層面的教學與學校教育有著很大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但不可以替代學校教育。
說到底,學科教學有其內在規律,是融匯教育管理、教學藝術和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等多方面的藝術。而且,學校教師均經過了專業的學習與培訓,相對更懂得如何傳道授業解惑,如何讓班級學生都能學有所獲。因此,家長要相信教師的專業能力,要相信學校的教育管理水平。如果家長一廂情愿地要當學校的“編外教師”,實則違反了教育規律,好心也可能辦壞事。
鑒于家長對學校教學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并有個別家長給孩子“開小灶”的教育現實,學校也應從中有所反思,積極主動應對。在優質教育資源越來越受青睞、教育隱性競爭不斷加劇的大背景下,一些經濟發達地區的高學歷家長關注教師課堂教學的情況只怕會越來越常見。對此,學校不妨每年做一些摸底調查,了解學生的知識儲備、學習發展和興趣特長等,在此基礎上不斷改革教學方式,給予有特長和特殊需求的學生更大空間,而不只是埋怨家長指手畫腳,或抱怨家長打亂了教學節奏。
如果時機成熟,學校可以進行分層教學、走班教學等嘗試,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給學有所長的學生更多幫助。學校也可以邀請有專長的家長開課,從生涯規劃、學科發展、業界前沿等方面幫助學生拓展眼界。從現實來看,家長群體本就是一種特別有價值卻常常被忽視的教育資源。設立家長課堂,并長期堅持、科學規劃、有效管理,既利用了優質教育資源,也增進了家長對學校的了解。相得益彰,何樂而不為?
進入新時代,在“十四五”的開局之年,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是一種大勢也是一種必需。提高教書育人成效,教師需要反省如何更快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盡管教師不應被家長牽著鼻子走,但如果因為自身教學能力有限,抑或家校溝通不到位,很容易得不到家長的認同和配合,最終消解了家校協同育人的合力。在新的現實之下,家校之間彼此尊重信任,攜手育人,才能真正實現培育英才的三方共贏。
(作者系本報記者)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