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書越多越好找工作?非也
http://www.10keji.com2021年04月02日 09:51教育裝備網
《工人日報》報道,隨著就業壓力逐年增加,為提高競爭力,獲取更好的就業機會,不少大學生和職場年輕人熱衷考證,甚至什么證書“含金量”高就考什么,難免浪費大量精力。專家提醒,“鍍金”不能僅僅指望證書,更須練“內功”,在科學規劃的基礎上理性考證,有針對性地提升實際工作能力更為重要。
對于多數學生而言,在就業方面往往存在一定的同質化競爭,從而在無形中不斷形成某種心理。誰手上握有的證書越多,就說明誰的能力越強,其在勞動力市場的競爭中越有可能占據優勢。
這種態勢使廣大在校生產生不小的心理焦慮,于是就形成了某種程度的考證熱現象。事實上,如果仔細觀察還會發現,學生對各類證書進行爭奪中,也呈現出冷熱不均的現象。社會公認含金量越高的證書,趨從的人也就會越多。但問題恰在于,資源的承載力總是有限的,當為數眾多的學生都去爭奪某一種看似含金量很高的證書時,競爭也就越大。
那么,考證熱潮來襲時,應如何應對?筆者認為,一是要篤信積累才是力量。證書的確可以證明一個人某種程度的能力,但就大多數領域來說,這些證書都只是準入式的資格證書。就此而言,取得某種證書并不意味著在這個領域已經斬獲何種程度的高超能力,而頂多是一種可以入行的“資格證”。要真正達到“九段十級”,離不開相當長時間的積累和沉淀。事實上,任何技能的取得都不是一蹴而就、靠考前押寶就可以得來的,而是需要知識的長期積累與實務的不斷磨練。
二是要懂得專業才是硬道理。盡管通識教育愈發受重視,但現代教育總體而言仍是一種對標工作資源而傳播知識的專業化教育。因此,各行各業的準入資格證都是分門別類地為不同的專業人士所準備的。對于本專業來說,所學即所考,而對于外專業而言,則可能面臨一個尷尬,即用自己的業余去挑戰別人的專業。如果說一兩本“業余十級”還可以證明自己的學習能力,但過多的“業余證”則可能徹底暴露內心追求短平快的功利與浮躁。
三是要會算成本和收益。考證是有成本的,有的時候成本還相當高。為了考證而負擔的各種培訓班費、報名費等直接成本往往不菲。更為重要的是,盲目考證的機會成本是巨大的,一個人的專業學習時間本就有限,分配給業余考證的時間越多,留給自己本專業的學習研究時間就越少。這樣一來,不僅可能需要拿自己的業余去挑戰別人的專業,更可能影響本專業的學習,得不償失。
四是要堅持做獨立的自我。盲目的考證熱潮就形成了“羊群效應”,大家都在焦慮中反復比較證書多少,其實并非是在進行自我反思,反而陷入了結果主義的狂熱之中。因此,找回自我,不在考證的狂潮中迷失自我,充分認識自己的能力、客觀評價自己的長短,進而理性規劃屬于自己的人生才應是最大的堅守。
(作者系首都師范大學政法學院助理教授)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