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高校被“榜”架
http://www.10keji.com2021年05月21日 09:36教育裝備網
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發展中的一個突出現象是各種形式的高校排名排行很活躍,具體表現為各種“榜”越來越多。進口“榜”有QS世界大學排名、《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的最佳大學排行榜等;國產“榜”有武書連中國大學排行榜、校友會大學排行榜、上海軟科世界大學排名等。現如今的中國高校,不管什么類型,也不管是身處鬧市還是遠居幽谷,都不免要屢屢中榜上榜,一年之內少則七八次,多則數十次,月月見榜不是新鮮事兒。
對于這個現象,其中的積極意義是有的。一是高校受到了社會的高度關注,這種關注是學校發展不可或缺的動力;二是對高等院校的評估評價開始向第三方傾斜,出現“官民兩家”并駕齊驅、并行不悖的態勢,這是好事,也有利于促進高校的內涵發展。
但是,我們也要看到高校的各種排名排行如此一哄而上,難免泥沙俱下、良莠不齊,生出很多弊端,其中幾點很值得注意。
其一,造榜、排榜并發榜是一件有利可圖的大生意,逐利本色十分鮮明突出。搞排行榜并不是一項公益事業,這件事之所以能讓許多人爭先恐后、趨之若鶩,關鍵還是市場機制與資本動力在起作用。正所謂無利不起早,排行榜大多追求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效益,逐利本色可見其中。
其二,買單的是高校,最后一切負擔都要轉嫁到高校身上。搞各種排名排行耗資不菲,需要相當大的資金與資源投入,其中的負擔轉來轉去,最后買單的還是高校。許多高校因顧及聲譽和影響,不得不為此傾注相當的人力物力予以應對。
其三,除少數名牌高校,大部分高校為此疲憊不堪卻無可奈何。坦率地說,各種排名排行只能是少數名牌高校的盛宴,而對大多數高校則苦不堪言,尤其是那些發展環境不利、條件保障薄弱的高校,看到排行榜發榜簡直如同窮人過年,成了一個難關。這些高校或忐忑不安地尋找自己是否榜上有名,或心驚肉跳地看著自己的榜上位序起伏,或喜或憂、不可名狀,不可能不背負精神與情緒壓力。
鼓勵發展社會主導的對高等教育的第三方評估,要不要采用排名排行這種方式,或者在多大程度上使用這種手段,實在大可商榷。中國高等教育如同廣袤森林,其中生長著各種各樣的樹木,千姿百態、各有特色,不能用一把尺子或者一個標準來衡量。這樣做既不科學也不公正。
所謂不科學,是指把各種類型的高校搞到一個榜上來排名排行,譬如用一把尺子測量馬牛羊,在相當程度上忽視了高校的個性。我國的高校是適應國家經濟產業布局的產物,各有鮮明屬性。高等教育擴招以來盡管出現了綜合化、同質化傾向,但大多數高校的底色仍然具有鮮明的行業色彩,存在明顯不同的職能分工。譬如“國際化”指標,這是各種排名排行榜中的重要分值項,但一所高校外國學生多少同學校的具體屬性職能密切關聯,將其作為學校辦學水平的一個衡量尺度,實在有失偏頗。所以,把該指標當做排行要值,有可能會導致一些高校不擇手段地吸引外國學生,進而發生惡性競爭,給高校聲譽帶來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
所謂不公正,是因為各高校新生入學分數、就業比率同具體行業、專業以及地域、環境密切相關,譬如母雞下蛋、奶牛產奶,各有各的功用。許多高校本就不在一個起跑線上,讓他們同場競技,有失公允。
隨著高校排名排行走向常態化,排名次序儼然成了高校等級次第的標簽。長期如此,不僅高等學校的價值有市場化、商業化之嫌,而且在其影響之下,社會公眾對高校的認知也有可能發生偏差,從而進一步助推高等教育的分裂與分化,導致高等教育發展更加不平衡。高校排名排行涉及教育評價評估的主導權與主動權的大問題,其不應被社會化、市場化。我們應立足國家教育發展大勢,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大局出發,從更專業的角度予以評價。
鑒于此,國內的高校排名排行活動可能已到了該降一降溫的時候了,讓高校從“榜”架的狀態下解脫出來,使之放下這個不應有的包袱,實現個性化和特色化的發展。
(作者系東北林業大學黨委書記)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