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哀悼背后是堅定的核心價值取向
http://www.10keji.com2021年05月28日 09:24教育裝備網
5月22日,袁隆平在長沙逝世。靈車駛出醫院之后,所過之處,過往車輛紛紛鳴笛。細雨中,自發前來的人們隨著靈車奔跑,一聲聲“袁爺爺,一路走好”響徹天空。5月24日這一天,在長沙明陽山殯儀館外,自發而來的悼念隊伍綿延數公里。在追行與追悼的隊伍中,我們看到了很多“00后”“90后”的身影。一個小男孩小心地為手中的稻子遮風擋雨,一個小男孩向袁隆平的遺像畢恭畢敬地行了個少先隊隊禮。還有很多學生,主動給一旁淋著雨維護現場秩序的武警官兵們打傘。浙江農林大學一名大三學生坐了8個小時的火車趕到長沙,更多無法親到現場的人則通過各種方式表達哀思。
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都在為這位一生致力于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為讓老百姓吃得飽、吃得好而殫精竭慮的“雜交水稻之父”的離世表達最崇高的敬意和最深切的悼念。這種自發的、發自內心的悼念活動,形成了全民的情感共鳴。
“00后”“90后”成長于物質豐富的時代,很少有饑餓的體驗,袁隆平更多是活在教科書上的人物。為什么年輕人對袁隆平有如此特殊的感情,為什么愿意放下手頭的事情開展各種方式的悼念活動,甚至奔波千里親赴現場,悼念一位從未謀面的科學家?
毫無疑問,全民自發哀悼,是對袁隆平為幫助中國人乃至全人類告別饑餓作出的卓越貢獻的認同、肯定和致敬。據統計,雜交稻自1976年推廣以來,種植面積累計達到90億畝,累計增產稻谷8000多億公斤。每年因種植雜交稻而增產的糧食,可以多養活8000萬人口。袁隆平的“雜交稻覆蓋全球夢”也在一步步成為現實,共有40多個國家引種雜交水稻,中國境外種植面積達800萬公頃。
當然,全民哀悼不僅在于感恩他幫助中國人告別了饑餓,贏得了榮譽和尊嚴,更是因為他的家國情懷、科學精神、平民風范、人格魅力。為了不讓老百姓挨餓,他在上大學選擇了農業報國,畢業分配志愿書上毅然選擇“到最艱苦的地方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從此一生辛勞為“稻粱謀”。他敢于質疑,敢于挑戰權威,科研路上遭遇各種誤解、詆毀,卻歷經艱險與挫折初心不改,鮐背之年仍奮斗不止。他一輩子躬耕田野,90歲還堅持下田,名滿天下卻生活樸素低調、平易近人,儼然鄰家老伯。正是這種精神感動、感召,鼓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年輕人,讓他成為當代年輕人最值得追的星。
年輕人愛追星、追求時尚,但對袁隆平這樣一位一無顏值、二無演技,扎根田野的農業科學家的推崇,充分說明了年輕人三觀正、是非明、識大體。從年輕人追行、追憶袁隆平的潮流中,我們深刻感受到的是,在當下這樣一個文化多元、社會飛速變遷的時代,仍然有一種鮮明的核心價值取向挺立其中,不管社會如何發展,世事如何變遷,每個人心中對真善美的感動與追求始終不變。
袁隆平稱得上“國士無雙”,對于有貢獻于國家和人民的人,人民自然以國士待之。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著,所以群眾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對袁隆平的情感認同,也就是對他所堅守的事業、追求的目標的體認,這背后是一種樸素的愛國主義精神和質樸的家國情懷。廣大青少年的自發悼念,更是用行動告訴全社會,他們愿意學習和繼承袁老的精神和品質,挑起時代賦予的重擔,完成袁老們未竟的事業。這種堅定的核心價值取向,也正是我們凝聚奮斗力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精神武器。
(作者系本報記者)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