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下慢功夫為教師成長加速
http://www.10keji.com2021年05月28日 09:25教育裝備網
建設教育強國的迫切需求,讓教師的快速成長渴望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烈。但這種“快”的訴求要想實現,還需一些“慢”的功夫。5月26日,筆者參加了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第一小學舉辦的“張海宏教育教學實踐研討會”。這場研討會以一位語文特級教師的成長為切入點,共話教師成長的大問題。作為教育部“國培計劃”領航名師工程實踐導師、北京市語文特級教師,張海宏老師的個人經歷也許對當下教師的成長很有啟發。他從陜西省的一所鄉村學校走出,在北京海淀成長為全國名師。如果總結他有所成就的原因,怕是離不開一個“慢”字。
也許有人疑惑,成為一名好教師乃至名師不是應該去尋找“快”的秘訣,慢有何意義呢?或許教育的藝術就在此。教師成長與學生的成長有相似之處,沒有功夫上的慢,何來職業成長的快。
好教師的能力提升要慢修煉,要有成長自覺,肯下“十年磨一劍”的苦功夫、笨功夫。現在很多新教師的學歷很高。那么,高起點還需要慢修煉嗎?答案是肯定的。知識更迭之快、社會變化之大,對教師的學識、能力的增長不斷提出更高要求。所以,教師千萬不能只吃“精神快餐”,以為聽幾節名師課、完成硬性培訓任務就算學習了。要善于站在長遠規劃的格局下,設立不同階段的具體目標去不斷成長。
好教師的課堂要有慢的智慧,放慢腳步,等一等學生。在教學中,有許多教師總覺得課堂時間不夠用,想把大量的知識“灌輸”給學生,反而抑制精彩課堂的生成,教學效果不佳。好的課堂一定要給學生思考、探索、表達的空間。把課堂時間和空間還給孩子,教師要有點等待的耐心。自主平等的課堂不是放任,而是師生的平等對話。教師有效地引導和放慢的教學節奏,會鼓勵學生敢于說出真實的想法,一步步接近求知的樂趣。
好教師的育人方式要有慢的藝術,從細節上引導學生。教學教研任務重、培訓學習力度大、檢查評比瑣事多……日常工作節奏的緊張,難免讓教師們步履匆匆,總希望能通過更快的方式完成教學任務。但其實欲速則不達。例如,讓學生愛上閱讀是教師們一直在努力做的工作。有的教師也許很困惑,學校的書買了、書單開了、閱讀任務也布置了,學生怎么就讀不進去呢?也許其中就是少了一點慢的藝術。我們太想讓孩子進入閱讀的世界,而忽略了互動和引領。有些被驗證效果不錯的做法不妨嘗試。例如,想給學生推薦書籍,別用太快、太直接的方式,不妨多點“表演”的藝術。教師可以事先把書皮包起來,課間找機會坐在教室里讀。哈哈大笑、拍案稱絕,這些“小動作”或許就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這種慢的智慧,在很多教育問題的解決上很奏效。
好教師的成長要有來自學校的慢滋養。教師是學校的第一財富。不少學校為了讓教師快速成長,采用的是外在強硬施壓的方式,效果反而不好。因為學校與其他組織最大的不同在于其具有教育教學功能,要促進人的全面、自由、個性發展。沒有內生自主力量的激發,教師的成長就快不起來。在這點上,中關村一小很有智慧,學校變管理為引領,通過賦權、分則、搭臺、激勵的方式營造“人人皆可為領導”“人人皆可為主人”的環境。這種慢慢滋養教師的做法,會給教師更多的成長力量和空間,讓教師心里更有底氣,敢于創新、迎難而上。
教育部《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2.0的意見》指出,到2035年要培養造就數以百萬計的骨干教師、數以十萬計的卓越教師、數以萬計的教育家型教師。希望我們的教師能巧妙地運用慢功夫,感受育人的無窮快樂,成長為一校、一市、一省乃至全國有影響力的好教師。(作者系本報記者)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