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青少年保護模式”遠遠不夠
http://www.10keji.com2021年06月11日 09:52教育裝備網
6月8日,《國務院未成年人保護工作領導小組關于加強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發布,這是國務院未成年人領導小組成立以后制發的第一個文件,也是圍繞如何更好地落實未成年人保護法所制定的配套政策。在完善網絡保護工作方面,《意見》提出完善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法規政策體系,加強未成年人個人信息網絡保護,加強防止未成年人網絡沉迷工作。
隨著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正式實施,短視頻、直播、游戲等平臺的防沉迷系統——“青少年模式”開始依法運行,但依然存在各種漏洞,還需要從法律、機制、內容、義務等方面經歷較長的完善過程。
我們首先遇到的問題是,未成年人跟成年人在保護上信息不對稱、意愿不一致,以致成年人認為要保護的,未成年人卻感到限制過多,想方設法逃避保護。例如,有時成年人談保護,卻缺乏對未成年人真實狀況的了解,保護條款的設置存在主觀臆斷。這個問題長期沒有得到足夠重視,于是不少保護措施無的放矢,帶有強制性、被迫性,效能較低。
僅僅從成人的視角出發,設置的保護措施從教育上來說就是沒有因材施教,對保護對象來說有點無力,因為既無吸引力又沒約束力。在對保護對象真實情況了解不夠的情況下,設置的任何條文和要求都很難有針對性,也就很難有效,常被保護對象拋棄。
深入研究保護對象是做好保護的必要前提。保護對象的現狀依據與保護的相關性可分成兩大類:一類是本身沒有沉迷于網絡。對于這些孩子,事實上現在所有的保護措施對他們來說沒有實際的關聯。也許有人說,他們某天會因為偶然的機會又進入到需要保護的狀態了,這也有可能,但是幾率低。這類青少年很多,但他們的實際需求卻沒有受到過多關注。
另一類就是可能存在網絡沉迷、接受網絡有害信息或者有害內容的。這一部分未成年人多自主性、自律性不足。第一個原因是由于不當的教養方式,他們缺乏自主的時間和空間,從小受到過多強制要求。對于這部分孩子,如果還是僅僅用限制或者強制方式對他們保護,那么他們的自律意識和能力還會繼續降低,甚至永遠都不可能自主。這是一個必須要正視的現象,也必須選擇對于他們整體成長更有利的方式去解決問題。
第二個原因是生活單調,特別是留守兒童。由于信息閉塞,網絡已成為他們的一個重要信息通道,手機是排解單調生活的主要方式。但網絡提供給他們的內容泥沙俱下,孩子太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對于這部分孩子的保護,我們不能不考慮滿足他們的信息需求,更有效的方法是提高他們的信息素養,而不僅僅是“青少年模式”下的技術保護。
第三個原因是同伴活動少。雖然現在孩子在學校里認識很多的同學,但有的由于課業任務比較重,缺少社會與社團活動,與同伴之間的有效互動也不多。于是孩子之間的交往需求常常以在線的方式得到滿足,稍有放松就會被網絡吸引。所以,“青少年保護模式”一定是要把保護對象研究透徹,特別是哪些方面需要保護、尺度如何把握等問題需要理清楚。
從現實情況來看,國內各大視頻平臺推出的“青少年模式”,可限制用戶使用時段、訪問內容。但限制而非設有青少年感興趣的內容,遠遠不能滿足兒童多樣化的需求。而且這種保護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剝奪了孩子的觀察權、表達權,使得保護本身與孩子的天性和成長需求之間存在矛盾。
所以,對青少年的保護,不能僅停留在技術與規則層面,還要在思想、理念、生活方式等各方面的系統情境中進行保護,要讓孩子有童年的生活,有訴求表達權、觀察權,而不是成為一個被保護的工具人。
青少年保護是一個系統工程,要不斷深入了解所要保護的對象,特別是他們的特征、需求、未來的發展方向。增強孩子的自主性,改進教育教學方式,提高信息素養,增強青少年自我保護能力是不可忽視的關鍵。從宏觀角度來看,還要保護良性的教育生態,保護兒童正常的生活環境,如此才可能創造“青少年保護模式”有效發揮作用的外在環境。只有當“青少年模式”在符合監管要求的同時還能滿足青少年正常需求的條件下,才能更加有效。
(作者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