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學校活動場地不足主要靠政府統籌
http://www.10keji.com2021年09月29日 09:33教育裝備網
今年4月,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體質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中小學校每天統一安排30分鐘的大課間體育活動,每節課間應安排學生走出教室適量活動和放松。但《人民日報》記者在調查中發現,有些學校由于校園面積狹小、學生數量激增等原因,學生活動場地不足的問題亟待解決。
讓學生擁有足夠的活動空間,是學校建設辦學的基本要求。但中心城區中小學校場地不足的問題,卻在一些地方成了常見的現象。對中小學校學生活動場地不足的問題,學校固然須進行內部挖潛,社會也應給予適當的幫助,但更需要地方政府統籌資源,以多種措施確保學生活動所需。
活動場地不足的學校,一般處于中心城區、校園拓展不便。這些學校所處位置寸土寸金,修建時便因受到地理位置的限制,導致“先天不足”。許多校園總占地面積不過一二十畝地,卻要容納一兩千甚至更多的學生,自然無法考慮到操場的建設和管理使用。校園本身較小,除了學區內學生外,還要容納大量教育基礎薄弱地區隨遷學生和打工子弟,校園顯得更加擁擠。一些學校限于活動場地,體育活動只能進行踢毽子、跳繩等對場地要求不高的運動。還有學校在做課間操時將學生安排在教學樓臺階、花壇邊等空地上,甚至把樓頂空地也開辟成了臨時操場。這種先天不足,不僅不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影響教育部相關要求的落實,而且也是安全隱患所在。
學生活動場地不足,首先需要進行校內挖潛,將校園空間充分利用起來。科學合理地充分利用校園空間,是對學校管理水平的考驗。但在挖掘校內空間潛力時,一定要將安全放在首位。比如將樓頂開辟為臨時操場,必須符合建筑物使用安全標準和安全管理規范。其他改造方案同樣要注意合法與安全的問題,不能在解決活動場地問題時增添新的安全隱患。
更為現實的措施,還是學校駐地政府、社區要與學校一起研究學校活動空間的拓展問題。能夠通過單獨拓展方式解決的,應在用地、用物上給予最大的支持,盡量通過擴大學校的物理空間進行解決。無法進行物理空間拓展的學校,應分析就近公共場地與學校共享的可能,通過相應的管理措施和改造手段,將這些場地拓展為學校可以利用的活動場地。比如學校鄰近的公共體育場館,甚至學校周邊的公共廣場、公園、國有和集體所有單位場院等,可以通過相應管理措施,成為學校的拓展活動空間。
同時,地方政府在新建學校時,要充分考慮學校的基本活動空間。有的學校是新建的學校,但出于成本考慮或空間布局限制,沒有設計充分的活動空間,一兩千人擠在狹小的籃球場上,無法開展正常的體育活動。在城區里建學校,一旦規劃沒有做好,后續再想要進行拓展會非常困難。
解決學校活動場地不足的問題,最根本的還是要大力推進教育均衡。城區學校學生越來越多、空間越來越小的背后,是教育資源薄弱地區學校的學生流失和規模萎縮。教育資源不均衡,讓更多的適齡者向少數學校集中,這些學校原有的設計容量自然受到挑戰。因此,一方面要通過學校內部挖潛、社區資源共享,緩解學校活動場地的燃眉之急,另一方面,也要著眼長遠,在教育均衡和新校規劃上下功夫,讓學校空間不足的問題不再有新的增量。
(作者系西昌民族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圖書館館長)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