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之下學校需要包容性差異化發展
http://www.10keji.com2021年10月15日 09:24教育裝備網
近日,上海某中學被一位家長舉報,起因是開學后學校進行了一次“月考”。而舉報家長的訴求是:要求學校取消“月考”和“分班”,嚴格執行國家“雙減”政策。此文一出,遭到了代表另一種聲音的家長反對。兩位家長的文章都寫得很有水平,某種意義上揭示出當前“雙減”中出現的矛盾。隨著“雙減”政策的持續推進,學科培訓減少、民辦學校縮減,再加上普職分流等政策的持續推動,使得從前“月考”“分班”等常規操作被重新放在公平視野下審視。
對于家長舉報的學校辦學問題,相關教育管理部門需要認真調研。在沒有深入調查研究的前提下,僅憑網上一面之詞是無法作出是非判斷的。但爭議背后所折射出來的辦學問題,還是值得關注的。因為在“雙減”背景下,未來類似這樣的問題可能還會發生。對學校辦學者來說,還有很多問題需要深入思考。例如,今后是否還需要“考試”“測試”“檢查”“練習”“訓練”等教育活動,這類活動的量如何設定、功能如何定位?學校資源如何配置才合理?對于學生發展中客觀存在的差異,在常規的差異化教學中,諸如分層、分班、分組等方式還是否適用?這里面涉及辦學理念、教師素養、利益沖突以及學校評價等問題。所以,兩位家長爭論觸及的問題,歸根結底是“雙減”背景下學校需要一個什么樣的辦學定位,如何構建因材施教的校內育人環境。所以,更好地營造一個能夠接受學生差異化發展的育人環境應當被提上議事日程。
從爭論中,我們不難看出,焦點在于“優生班”“重點班”。而對國家政策中允許“組織考試”的邊界、標準、質和量,以及組織實施的權限等問題,都需要更詳細的政策解釋,以此營造積極的辦學環境。特別是因材施教或差異化教學問題的解決,還需要通過大力推動學校包容性差異化發展的建設來實現。
第一,實施包容性差異化發展有利于回歸教育初心。因為基于人性化教育尺度的差異化教學,分層、分班、分類、分組等,本質上是一種教育策略和方式。第二,實施包容性差異化發展其根本在于尊重學校辦學自主權,暢通理性利益訴求渠道,營造良好的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畢竟差異化教學本身有一定的合理性,在“兩極化”與“多樣化”之間尋求平衡,離不開具有包容性的學習環境,離不開尊重、支持、寬容的學校文化環境。第三,推行包容性差異發展有利于建立開放的對話溝通機制。對立、兩極不是教育的本意,只有為了更加包容而分層,分層才能被理解和接受認同;同時,只有為了更好的差異化發展而包容,孩子的多樣性發展空間才是廣闊的、安全的、有愛的。第四,包容性差異化發展還離不開外部制度環境的支持,特別是評價環境的優化。什么是好學校的標準?如果對學校的評價只是盯著升學率,學生應該很難避免“月考”“分班”的命運。因此,推動過程評價和增值評價研究和改革,特別是以包容性差異化發展的理念推動辦學評價改革,是“雙減”政策產生積極效應的有效保證。
“雙減”政策的理想實施,離開了包容性差異化發展建設,效果可能會打折扣。新聞中兩位家長爭論的觀點,誰是誰非,實難判斷,但如果真讓如此爭鋒相對的關系存在于學校,存在于學生同伴之間,著實令人擔憂。當家長原本習慣的“課內損失課外補”“校內損失校外補”“公辦缺失民辦補”等非理性選擇減少后,公辦學校急需的是包容性差異化發展環境建設。
包容性差異化發展,其核心是包容,其內容是差異,其歸宿是發展。利益能否向原則低頭?利益能否為專業讓路?利益能否為教育理想的實現留出空間?利益能否在每個孩子的健康發展面前止步?共同塑造理想的教育環境是包容性差異化發展的未來追求。
(作者系復旦大學副研究員)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