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協作為課后服務提質
http://www.10keji.com2021年10月22日 10:10教育裝備網
課后服務是一項“順民意、暖人心”的民生工程,是提高教育質量、促進學生全面健康成長的重要途徑,是增強教育服務能力、有效減輕家長負擔的重要舉措。由義務教育學校提供課后服務,是對課內與課外時空的有效銜接,是課后育人與延時托管的有效融合,可解決我國全面整頓校外培訓市場后暴露出來的新問題。
自2017年教育部積極推進課后服務工作以來,我國先后出臺了多個文件,課后服務工作取得重要進展。但與此同時,各地工作進展不平衡、課后服務時間偏短、經費保障不到位、課后服務吸引力弱、教師工作負擔加重等問題也暴露出來。為解決相關問題,促進課后服務全方面高質量發展,需要各參與主體明確“誰來提供服務”“為誰提供服務”“由誰負擔服務經費”等責任邊界,并在此基礎上各盡其責、協同合作。
學校是責任主體,應找準辦學特色,打造課后服務課程體系。學校作為課后服務的提供者,其主要職責在于開發有特色的課后服務課程體系。這套課程體系需突破學科、教室、班級壁壘,以校本課程和興趣社團為基礎,以系統性、多元性、實踐性、趣味性為導向。這就需要學校在辦學過程中不斷挖掘并凝練其內在特色,結合本校學生學習和成長需求,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研制校本課程,切實增強課后服務項目的吸引力和有效性。
課程是承載主體,應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提供個性化教學。課程是課后服務的基石,課程的內容和質量決定著課后服務的水平和效果,應充分體現因材施教、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化發展的原則。課后服務項目的課程設置需滿足三個功能:一是救助功能,為那些在課堂集中教學過程中“消化不了”的學生提供個別輔導,提供以查漏補缺為目標的知識補差服務,實現教育過程公平;二是選擇功能,為那些在正常教學中“吃不飽”的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文藝、體育、勞動、閱讀、興趣小組及社團活動,拓展其學習空間,滿足其求知欲和個性化發展需求;三是公平功能,不得利用課后服務時間講新課,防止課后服務變相為集體教學,有助于維護社會公平。
教師是實施主體,應錘煉專業能力,提高教育教學創造性。師資是提升課后服務水平、豐富課后服務內容的關鍵力量,教師的專業能力與參與積極性直接影響著課后服務的質量。就教師自身而言,應在全面關注學生學習興趣、創造力、課堂效率的基礎上,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和教學方法,投入更多時間和精力提升教學科研能力。就學校而言,應給予教師更多關愛,減輕正式教師的非教學類負擔;引進社會力量擴充師資來源,適當將體育藝術科技工作者、大學生志愿者、退休教師等群體納入課后服務活動,彌補校內師資不足,實現校內外聯動;建立制度化的激勵機制,保障教師獲得課后服務報酬的合法權益,不讓為家長分憂的“惠民工程”建立在教師的“無償勞動”之上。只有師資得到了保障,教師的付出得到了肯定和合理的待遇補助,才能充分調動起教師的積極性,確保課后服務水平的提升。
家長是參與主體,應自愿選擇且支付合理費用,促進家校共建共治共享。一方面,課后服務不具有義務教育屬性,而是一種準公共物品,學校在提供服務的同時,需要充分了解學生、家長的內在需求,使家長、學生全面了解有關安排,積極引導有需要的學生自愿選擇參加課后服務,與家長協商具體支付比例。另一方面,家長不應把孩子的教育完全推責于學校,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應互相協調、互為補充,這樣才能有效發揮教育的最大作用。
政府是監管主體,應加強對課后服務的全方位監督,完善課后服務制度環境。政府對課后服務的監管應至少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課程監管,對于學校所引進的社會機構需明確準入標準,應由政府出臺指導意見或者機構白名單供學校選用,加強對課程質量的監管,建立評估和退出機制。二是價格監管,除政府采取財政補貼的方式外,設立服務性收費和代收費的學校,應當堅持成本補償和非營利性的原則,由省級教育部門和有關價格主管部門制定價格標準。三是經費保障監管,應由政府提供補貼、中小學酌情收費,保障教師獲取適當服務報酬。四是安全監管,壓實學校安全管理責任,制定、優化課后服務安全管理辦法,謹防食物中毒、火災,杜絕體罰、性侵等現象。
課后服務是一項具有準基本公共服務性質的系統工程,其質量的提升需要以學校特色課后服務課程體系為根本,以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為導向,以教師的專業能力為抓手,以家長的參與和政府的監管為保障。唯有通過多方共同努力、相互協作,方能促進課后服務高質量發展,最終在更大范圍內推動教育公平、緩解教育焦慮。
(作者系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教育學院講師)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