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維權” 切莫偏了軌
http://www.10keji.com2021年10月28日 10:16教育裝備網
近日,網傳河北省臨漳縣5名學生家長因反映學校食堂問題被刑事拘留,引發關注。事發后,臨漳縣立即成立調查組開展調查核實。經查,該報道未經實地采訪,報道為當事人單方說辭,情況失實:一則,學校未出現學生食物中毒現象;二則,公安機關以劉某等人涉嫌尋釁滋事立案偵查,案件正在辦理過程中。整個事件值得反思,在疑似校園問題出現后,家長們究竟該以怎樣的姿態去關愛孩子?
天下父母,舐犢情深。家長聽聞學校食堂疑似出事,表達關切、探尋真相乃至維權,皆是人之常情。不過,如果當真是為了探尋真相而虛構事實,這樣的“維權”顯然變了味、偏了軌,最起碼在程序正義上是經不起推敲的。至于疑似強行擾亂學校教學秩序等行為,更是偏離了基本理性的底線。
沖動是魔鬼,過激行為要不得。這個常識對于家長來說,自然也適用。愛孩子當然要堅守起碼的理性,如果隨心所欲地表達愛,不僅害了孩子,也害了自己。發現學校的問題、反映學校的問題,其實有很多陽光之下的路徑:教育主管部門也好,紀檢監察機關也好,總有可以好好說話的地方。實在沒必要靠添油加醋地利用所謂流量思維,把事情“鬧大”之后再來尋求解決的辦法。這種做法信奉的還是“大鬧大解決、小鬧小解決”的叢林法則,不僅有毒,而且有害。
我國校園一直奔走在“太陽底下最安全的地方”之路上,但隨著時代發展,學校因服務對象數量多、項目雜而往往面臨著一些管理上的難題。這些年來,有個刺耳的名詞叫人百味雜陳——“校鬧”。一個家長來鬧,全校雞飛狗跳,學校疲于招架,教師無所適從。“校鬧”現象干擾了正常教學秩序,破壞了良好教育生態。最后的結果是幾敗俱傷:傷了家校關系的面子,傷了公序良俗的里子。
家校之間,亦師亦友。在共同教育孩子的路上,雙方應該是和諧共生的關系,力求各自恪守權責邊界。早在2019年6月,教育部等五部門就聯合印發了《關于完善安全事故處理機制維護學校教育教學秩序的意見》,其中明確8種情形為“校鬧”行為。北京市也曾發布過《北京市中小學校幼兒園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強調依法嚴厲打擊“校鬧”。當然,合理合法的維權訴求要尊重,但不擇手段的維權路徑也是不能聽之任之的。
真愛孩子,就當拒絕“校鬧”。長遠而言,建立起完善的糾紛調處機制和損害賠償機制,讓校園問題晾曬在制度的陽光底下,以公平公正公開的方式來解決,安全校園與和諧校園建設自然會少些戾氣、多些和氣,少些亂象、多些正氣。
(作者系職員)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