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治理方略激發縣中辦學新活力
http://www.10keji.com2021年11月25日 09:26教育裝備網
編者按:縣中振興是基礎教育改革的熱點問題,更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之一。在“雙減”政策背景下,縣中的發展重心和破局之策在哪里?如何將縣中振興與基礎教育整體改革結合起來?如何全面提升縣中的辦學水平,實現縣域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從今天開始,我們刊發系列文章進行探討,以期激發縣中振興的新思路。
近來,有關縣中發展問題成為討論的焦點?h中是縣域內優質教育資源的典型代表,是全縣學子心馳神往的求知殿堂,更是全縣老百姓心目中深受認可的優質學校?h中固然是一縣教育質量的試金石,但其辦學質量的高低也離不開全縣義務教育的基本支撐。某種程度上,能否辦好縣中反映著該縣教育的發展水平。
城鎮化重塑了縣中的發展空間。原先的縣中在相對封閉的管理系統中,屬于優質教育資源,并負有向周邊學校輻射資源的責任。盡管縣中地位重要,但“縣中塌陷”的癥狀也不可忽視,特別是優質師生流失,教育質量下降,更是讓社會對縣中的教育信心出現明顯的波動。與城市相比,由于處于不利的社會經濟地位,縣中在教育質量表達上處于不利地位?h域內一部分的優質生源和師資力量主動選擇進入省城或者地市的好學校。如此一來,一些“超級中學”憑借雄厚財力、優越辦學條件,快速吸引優質生源和教師集聚,導致縣中在發展中失去了傳統優勢,特別是一些擁有較長歷史的縣中,逐漸失去了發展的先機,其辦學活力也在地方教育發展格局中慢慢消解。
在教育功能的社會篩選機制中,人們對高學歷、名校、升學率有著超高的期待,這種功利性導向給教育生態平衡帶來嚴重沖擊。事實上,縣域教育生源質量和校外培訓負擔加重仍然對沖著縣域教育高質量發展進程?h中的生源大部分來自城鎮或農村,現如今這些家長普遍重視子女升學情況,教育方式也從傳統的“放任自流”向“精心栽培”轉變,因而他們的教育焦慮同樣不可避免。
在社會資源重組的過程中,縣中不再處于一個相對穩定的空間結構中,除了縣域的人口流失、資源流失給縣中生源和師資帶來一定的沖擊之外,學校內部治理未能有效跟進外部變化而導致發展受限更是影響縣中發展的關鍵因素。一些縣中的學校管理水平不足,存在教育投入重硬件不重軟件的現象。再加上有些縣中的教師專業發展體系不夠完善,尤其是個別學校慣于采用科層式管理模式管理教師隊伍,很不利于激發教師內在的潛能和激情,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縣中的教學質量。
做好“雙減”工作,對推動教育治理現代化、構建良好教育生態具有重要意義。雖然學校治理受制于社會環境,城鎮化導致的新空間結構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校資源的分配與使用,但當學校治理日臻完善時,縣中教育質量也會得到廣泛認可,必能為學生成長提供可靠的選擇。因此,縣中作為縣域整體教育發展質量標識,其治理應對也應標本兼治,通過克服那些壓制或阻礙辦學活力的因素,探尋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有效路徑,這也是在落實“雙減”政策要求上作出實績的重要體現。
政府應該明確限定縣中的公共服務邊界,合理規范招生區域范圍及入學標準。在規范縣中服務邊界基礎上調整區域財政供給體系,縮小不同地區校長、教師的收入差距,保證市內教師工資待遇大體相當。縣中在人財物等資源需求上固然需要政府的基本保障,但對縣中辦學成效還需要從增值性、發展性的角度加強督導,讓那些辦學業績突出、努力探索創新的學校獲得教育行政部門的更多鼓勵。如此才能有效激發學校領導者的辦學熱情和責任意識,從而為縣中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激發縣中的辦學活力還需要學校管理者審時度勢理解學校所處的內外環境,從師生發展的立場出發,改善學校治理格局,加強學校文化建設。改善學校治理格局,主要是參與學校治理的力量調整,即不再單純以學?茖踊男姓芾頌楹诵,而是致力于建立學校利益相關者多元協同治理格局,推動學校、家庭、社會的協同共育。同時,學校辦學行為應始終圍繞著學生發展這個基點運行,為學生提供符合他們年齡特點和教學規律的學習條件,使辦學質量達到預期目標。
(作者系深圳大學副教授)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