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才雙輪驅動助農林高校創新突圍
http://www.10keji.com2025年04月09日 10:21教育裝備網
《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強調,“引導高校在不同領域不同賽道發揮優勢、辦出特色”。
農林高校肩負著為國家、區域“三農”事業培養大批知農愛農、強農興農新型人才,產出更多扎根中國大地的原創性、標志性科研成果的重任。福建農林大學面向國際前沿領域,錨定農業農村現代化和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目標,在強化基礎研究和學科交叉融合的同時,實施“科技+人才”雙輪驅動發展戰略,奮力譜寫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新篇章。
錨定主攻點——
做大做強農林主干學科
學科是高校發展的根基,是發揮科技和人才雙輪驅動作用的重要載體。學校堅持做大做強農林主干學科,不斷優化農林學科結構,突出交叉融合、強化內涵建設。
堅持需求導向,優化農林學科專業結構。學校對接國家和區域數字經濟、海洋經濟、綠色經濟等發展需求,深化農林學科供給側改革,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增強學科專業設置的前瞻性、適應性和針對性;面向未來農業發展重點領域,主動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和民生急需相關的新興專業,著力打造以農林為核心的“農林+”學科群,加快培養急需緊缺專業人才。近年來,學校已獲批新增智慧林業、人工智能等16個“四新”專業。
突出交叉融合,推動農林學科協同發展。學校打破學院與學科壁壘,推動農林學科與理、工、人文社科等學科的深度交叉融合。圍繞農林健康生產、海洋、菌草技術等領域凝練出一批多學科交叉重大項目,以大項目帶動學科交叉匯聚發展,催生新學科生長點。近年來,學校先后實施兩輪學科專業結構優化調整,推進學院重組整合、專業歸屬調整,組建了鄉村振興學院、未來技術學院等新型學院,構建適應未來發展需求的學科新體系。
聚焦前沿領域,強化農林學科內涵建設。學校以學科建設為龍頭,實施一流學科培優引導行動和優勢學科培育工程,充分發揮林學、植物保護兩個“一流培優學科”的引領作用,帶動其他學科提質升級,推動學科專業建設步入高質量內涵式發展軌道。據科睿唯安2025年1月發布的ESI(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庫)統計數據,學校植物學與動物學、農業科學兩個學科進入排名前1‰學科,植物學與動物學、農業科學、環境科學與生態學等10個學科進入前1%學科。
打好組合拳——
持續優化科技創新生態
農林高校肩負著推動農林科技創新、促進農林科技成果轉化的重任,是激發釋放農林科技創新動能、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主陣地。
打造“基礎研究+原始創新”科研組織范式。學校聚焦國家戰略和區域現代農業產業發展重大需求,以突破產業鏈關鍵技術難題為核心,面向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和鄉村全面振興主戰場,強化基礎性研究的創新策源功能,開展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在農作物基因組學研究、植物學基礎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創新性科研成果。2015—2024年,學校作為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單位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發表論文17篇。
構建“校地融合+項目賦能”協同創新平臺。學校大力推動重大產學研合作項目,高站位規劃合作藍圖,高標準推動項目落實,打造政府、企業、高校產學研用共同體,構建緊密的產學研用融通機制。學校緊緊圍繞福建省十大優勢特色農業產業,和地方政府、龍頭企業在主產區聯合共建技術研發平臺,著力打造農林生物安全全國重點實驗室、海水養殖生物育種全國重點實驗室等國家級、省部級重點實驗室。黨的十八大以來,學校共獲批立項省級及以上農業科技創新平臺66個,其中國家級、省部級科技創新平臺17個。
搭建“精準對接+高效應用”成果轉化機制。學校著力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加快科技創新成果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轉化,以解決“三農”領域瓶頸問題能力為標準,促進科技創新精準對接農林產業發展需求,培育壯大新型農林業生產和服務主體。學校圍繞茶葉、蔬菜、食用菌等產業開展重大農技推廣試點,建設了科研試驗基地、產業區域示范基地、基層農技推廣站點以及農技推廣信息化服務平臺,大力引進、培育新品種,推廣本土栽培新品種、新技術。2024年1至10月,學校圍繞育種技術、種苗繁育等領域,完成了近30個項目的簽約,合同總金額超1.73億元。
構筑新高地——
推動人才引領驅動發展
推動人才引領驅動發展是新時代農林高校構筑人才制度優勢、激發廣大人才發展動力和創新活力的戰略舉措。
全面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夯實創新發展“人才沃土”。學校堅持把人才資源開發放在最優先位置,著力建設農林戰略人才隊伍,深入實施“聚才工程”,每年投入人才建設經費超2億元,在主要優勢學科和新興前沿交叉學科精準實施人才引育“雙百計劃”,通過每年引進優秀青年博士、引育省級青年拔尖人才沖刺國家“四青”人才,布局新一輪人才發展雁陣格局。學校現有省級及以上高層次人才547人(933人次),其中國家級人才84人(165人次),建成由國家級領軍人才領銜的具有國際一流水準的高端創新團隊46支。
深化人才發展機制改革,充分發揮“人才特區”效能。學校深化“人才特區”體制機制改革,在引才模式上實行“一事一議”和“領軍人才+創新團隊”模式,在信任機制上實行首席科學家負責制、高端團隊負責人協議工資制,提供經費、人員及空間支持,簡化各類審批程序,賦予科學家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經費支配權、資源調度權。在人財物權限上賦予各中心人員聘任及薪酬分配自主權,采用PI(項目負責人)管理模式,中心可自主設崗,自主聘任高級職稱,自主設定薪酬分配和績效考核標準。在任務牽引上聚焦“四個面向”實施“揭榜掛帥”制度,與團隊領銜專家簽訂任務書,明確聘期目標并強化考核,加快“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最大限度釋放人才的創新動力和創造活力。
持續優化人才服務體系,靶向發力推動“人才出圈”。學校堅持“招才引智”與“拴心留人”并重,建立健全領導干部聯系服務人才工作常態化制度,實現高層次人才聯系服務覆蓋率100%。構建完善“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三階段問題快速響應機制。健全學校、學院、團隊多元化人才配套投入機制,通過爭取科研(人才)項目經費和橫向課題經費,不斷提高團隊造血能力。在資源配套、項目申報、子女就學、住房保障等方面為人才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務,著力構建分工合作、運轉協調、服務周到、快捷高效的人才服務綠色通道。
(作者系福建農林大學黨委書記)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