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師范大學校企創新聯盟力破成果轉化“痛點” 校企合作向“新”求“質”
http://www.10keji.com2025年04月14日 09:12教育裝備網
2年攻關,37次參數優化實驗,光學折射率從1.2提升至1.8,良品率提升12%……提及與江蘇師范大學科研團隊并肩攻克納米級鍍膜材料的純度與折射率難題的經歷,徐州盛唐光電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術官李洪亮依然很激動,“這一‘卡脖子’難題一直是困擾企業的最大瓶頸,借助學校發起的校企創新聯盟,學校張洪浩教師團隊將碳熱還原理論模型引入產品生產,終于突破傳統工藝極限,并成功申請發明專利12項、制定行業標準1項”。
以有組織科研為重要支點,江蘇師范大學大力推進校企創新聯盟建設,積極對接企業創新難點痛點,培育了一批具有較強自主創新能力的優秀科技創新群體,以新質生產力賦能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近年來,我們始終堅持發揮學校在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中的引領作用,加快核心技術攻關,加快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賦能徐州市產業振興和社會發展。”江蘇師范大學校長杜增吉說。
1 同向同行 暢通成果轉化通道
“如今電動專用車的競爭日趨激烈,如何研發制造安全性能高、綠色環保的車用電池成為企業保持行業領先的關鍵。”江蘇珠峰機電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李云飛說,面對技術難題,他們將目光轉向高校。
經過深度合作,江蘇師范大學長期從事新型二次電池及其電解質開發研究工作的賴超教授團隊提出了解決方案。依托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和江蘇省功能材料綠色合成重點實驗室,團隊通過優化多功能凝膠電解質研發水系鋅離子軟包電池,助力企業建立半自動生產線。
為破解科研成果轉化與企業技術創新“兩張皮”這一難題,江蘇師范大學在校企創新聯盟建設過程中著力突出了“協同”的特點,堅持面向需求、雙向選擇、互動合作、校企共贏,進一步暢通成果轉化通道。
學校科學技術研究院院長馬曉冬介紹,近兩年,校企創新聯盟在開放實驗室、大型儀器設備、重要文獻資料、知識產權上打通使用,校企合作共建課題組、新型研發機構、實習見習基地,有效匯聚了雙方創新合力。
2 相融相促 形成集群良性互動
作為行業領先的晶體硅硅錠、硅片生產研發基地,江蘇協鑫硅材料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肩負著產業升級的重任。
通過構建“高校基礎研究+企業技術轉化”的協同創新體系,該企業與江蘇師范大學徐曉東教授團隊合作,依托江蘇省先進激光材料與器件重點實驗室,校企團隊共同駐扎實驗室與生產車間,圍繞技術瓶頸攻關,有效降低了單晶硅片雜質,提升了太陽能電池的轉化效率,產品性能參數達到國際第一梯隊水平。
“我們的成果不僅入選了徐州年度十大科技創新成果,也為企業創造了每年1000萬元的經濟效益,有效助力徐州綠色低碳能源優勢創新產業集群的轉型升級發展。”徐曉東說。
校企合作帶動了學校特色學科集群與創新產業集群的廣泛合作,如今這樣的互動正變得越來越多、越來越緊密。
江蘇師范大學全面對接徐州市“343”創新產業集群,涉及新材料、安全應急、綠色低碳能源、數字經濟等多個領域。今年1月,學校要求理工類學院實行“1+1”全面對接計劃,每個學院對接一個地方主導產業或龍頭企業,定制化開展科技創新、成果轉化與人才培養,并鼓勵創新團隊與產業和企業合作承擔更多重大科技計劃項目,推動特色學科集群與創新產業集群相融相促。
3 共生共榮 引領區域高質量發展
江蘇錫沂高新材料產業技術研究院由徐州新沂市高新區管委會、江蘇師范大學及學校產業人才團隊三方共建,致力光功能透明陶瓷材料的設計、制備與性能調控研究工作。經過不懈努力,該研究院相繼攻克了光功能陶瓷領域的“四大共性關鍵技術”,研制出了國內首款超高亮度陶瓷發光體。
“新材料產業、激光醫療設備產業是徐州市重點發展產業,光學工程是江蘇師大的優勢學科,二者結合形成了產學研明顯優勢。”該研究院院長、江蘇師范大學教授張樂說。
在江蘇師范大學,這種類型的地方產業研究院還有13家,積極發揮組織協調機制強、運營激勵機制活、開放合作機制優等優勢。“十四五”以來,學校共建校地新型研發機構、各類產學研合作基地超過200家,加快推進國家大學科技園地方分園和技術轉移地方分中心建設,簽訂自然科學類橫向項目800余項,技術研發服務合同金額超3億元。
“學校將進一步發揮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匯點、發展融合點作用,全面構建開放辦學新格局,精準對接區域發展需求,深度融入區域建設,注重雙向賦能融合共生,助推名城名校共榮共興,更好助力徐州為全省拓展發展縱深、打造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支點。”江蘇師范大學黨委書記芮國強表示。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