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燃思政課“心”引擎
http://www.10keji.com2025年07月31日 09:55教育裝備網
思政課實效性直接關系青少年價值觀塑造和國家長遠發(fā)展。內生動力是個體行為的內在引擎,學生自主性、勝任感和關聯(lián)感的滿足程度直接影響思政教育成效。因此,思政課要以激發(fā)學生內生動力為核心,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真正融入學生的意義世界和生命實踐,使他們成長為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1 提升思政課實效性
激活學生作為價值建構主體的內在動力系統(tǒng),是提升思政課實效性的關鍵。借助自我決定理論視角,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解決這個問題。
克服自主性缺失,增強價值內化效果。青少年時期是自主性需求形成和表現(xiàn)強烈的重要階段,體現(xiàn)為對自我決定權的追求。傳統(tǒng)授課方式易將學生置于被動接受的客體地位,會觸發(fā)學生心理抗拒效應,導致外在價值要求與學生自我系統(tǒng)產生認知沖突。當學生的學習不是由外部壓力驅動,而是由內在動力激發(fā)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容易在學生身上完成從接受到深思再到整合的內化過程,而不是只停留于表面接受狀態(tài)。
提升勝任感,避免知行轉化脫節(jié)。青少年有著強烈的勝任感需求,主要體現(xiàn)為對掌控環(huán)境能力的基本渴望。有的思政課上,整堂課都是對宏觀價值理念如家國情懷、理想信念等的理論闡釋,卻缺乏將其轉化為可實踐性行為的能力建構路徑,抽象理論講授與具體實踐指導存在過程性斷層,學生面對現(xiàn)實問題時容易產生困惑。思政課要讓學生克服知易行難的挫敗感,自我效能感持續(xù)增強,最終實現(xiàn)知行合一。
強化關聯(lián)感,激發(fā)價值認同。青少年往往有著對關聯(lián)感的深層渴望,主要表現(xiàn)為對情感聯(lián)結和群體歸屬的強烈心理需求。當教學場域缺乏真誠、尊重、互信等正向氛圍時,學生就難以建立對教師、同伴和價值理念的情感認同,集體意識、社會責任等概念可能由此淪為抽象符號。思政課教師要科學運用教學方法,增強學生的“在場感”,激發(fā)學生形成情感共鳴和價值認同的心理機制。
2 激活價值內化心理機制
提升思政課實效性,首先要建立學生自主性認同,鼓勵學生從價值接受者轉變?yōu)閮r值建構者,實現(xiàn)由他律到自律的轉向。
打造引導型、對話型教學范式。思政課教師要積極成為思想對話的協(xié)作者,通過開放性議題設置,激活學生的價值反思等能力。思政課教師可以通過蘇格拉底式提問激活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結合現(xiàn)實創(chuàng)設認知沖突情境,通過分析道德困境,教育引導學生在價值碰撞中形成正確價值判斷,深化理性認同。
賦予學生自主選擇權。學校和思政課教師要善于在教學目標框架內構建多層次選擇空間,在內容層鼓勵學生自主設置教學議題,在路徑層探索開放性理論學習和實踐探究等多種方式,在評價層制定學生充分參與考核的規(guī)則。這些賦權能夠滿足學生自主選擇愿望,使教學過程成為師生進行思想碰撞、情感交流的場域,提升學生對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度。
探索價值整合的心理通道。思政課教師要探索設計結構化價值內化通道,引導學生辨析個人既有觀念與思政教育目標的連接點,促進外在要求向內在認同漸進轉化。思政課教師要建立從價值到意義再到行動的認知鏈條,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學生成長目標、社會角色期待形成整合性認同框架,教育引導學生實現(xiàn)價值內化。
3 架起知行轉化能力橋梁
培育學生勝任感是破解知行脫節(jié)的核心,重點在于形成從價值理念到實踐能力再到成功體驗的良性循環(huán),進而強化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我效能感。
梯度設計思政課教學目標。思政課教師要科學合理地將教學目標分解為學生能力可達的階梯任務。例如,教師可將愛國情懷培養(yǎng)設計為從文化認同到制度理解再到責任踐行的梯度化目標體系,每階段任務難度控制在學生現(xiàn)有能力水平與潛在發(fā)展水平之間,以確保學生持續(xù)體驗“挑戰(zhàn)—突破—成長”的正向循環(huán),避免目標過高引發(fā)學生習得性無助。
構建學生能力反饋的強化機制。學校要探索建立聚焦價值判斷力、矛盾解決力和行動決策力等思政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性評價體系。思政課教師要通過學生成長追蹤系統(tǒng)記錄他們的能力演進軌跡等,提供及時、具體的學習過程反饋,幫助學生強化從努力到成功的行為聯(lián)結,增強持續(xù)行動的內在動力。
搭建實踐轉化的認知“腳手架”。思政課教師要積極開發(fā)適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場景的思維工具和行動框架,使抽象理念具象化為可操作程序,為學生在復雜情境中做出正確價值決策提供指導、在矛盾調解中有效解決價值沖突提供路徑,幫助學生在實踐中驗證理論力量,鞏固“我能行”的信念。
4 構建價值共生情感場域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需在情感聯(lián)結與社會互動中完成。營造具有心理安全感的共同體場域,是激活集體價值認同的感知基礎。
促進師生關系深度聯(lián)結。神經生物學研究表明,教師情感投入可提高學生催產素分泌水平,從而提升學生對教師及其傳遞價值觀的認同度和信任度。思政課要超越知識傳遞的工具性互動,建立基于師生相互尊重和理解等的情感關系。思政課教師需秉持無條件積極關注原則,通過學習過程對話和個性化交互等途徑,傳遞對學生成長的真摯關心。
激活學習共同體的社會關聯(lián)。社會心理學研究表明,共同體活動可誘發(fā)成員腦波同步,強化集體感的神經表征,進而促進集體價值內化。思政課教師要積極培育學習共同體的內聚力和歸屬感,設計依賴深度協(xié)作的任務結構,尤其是角色交互實踐模式,激活成員間的資源互補和責任共擔,使集體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踐場。
加強意義聯(lián)結的多維拓展。學校和思政課教師要借助社會實踐,協(xié)同構建“個人—社群—國家—人類”的意義聯(lián)結關系,鼓勵學生通過日常交互分享,建立起個人經歷與社會進步、國家發(fā)展、人類文明繁榮的關聯(lián)性,將抽象價值理念錨定于具體關系場域,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獲得具身化承載,實現(xiàn)穩(wěn)定的社會認同。
(作者系上海教育報刊總社社長、總編輯)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











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