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淄博市桓臺縣第四小學 打造三維聯動語文教學新生態
http://www.10keji.com2025年08月11日 10:30教育裝備網
在山東省淄博市桓臺縣第四小學的語文課堂上,五年級學生興致勃勃地討論“豆蔻”“及笄”等古代年齡稱謂,他們通過微課穿越時空,觸摸漢字背后的文化密碼;在“爭做文旅推廣大使”的闖關活動中,四年級學生用擬人句為家鄉四季寫詩,語言靈動如春泉涌動……這些鮮活場景,正是學校深耕“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任務群”教學改革的生動縮影。
自2023年起,桓臺縣第四小學以新課標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任務群為支點,構建起“文化浸潤·思維發展·語用實踐”三維聯動的教學體系,讓語言文字學習從機械記憶走向深度探究,讓古老的漢字在學生心中煥發新生,為語文核心素養落地開辟了新路徑。這場教育實踐不僅破解了以往識字教學的困境,更在學生心中播撒下文化傳承的火種。
理念引領:三維聯動激活語文課堂
語言文字作為人類文明的重要載體,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與歷史記憶。“原來‘雨’字的四點象征雨滴,‘融’字的‘鬲’是古代炊具!”在《雨點兒》課堂上,學校學生通過甲骨文動畫了解漢字造字智慧,教師在課堂上還設計了“尋找生活中的‘點’”實踐活動,強化識字與生活的聯系。學校將中華文化基因植入語言文字教學,引導學生在形音義溯源中感悟中華智慧。在五年級《探尋語言文字的前世今生》課例中,教師帶領學生梳理“弱冠”“期頤”等詞語,從《禮記》等典籍到現代用法,學生讀懂了中華傳統禮儀文化的綿延。正如學生在作文中所寫:“每個漢字都像一位歷史老人,藏著講不完的故事。”
在三年級課堂上,一場“偏旁探秘”正在上演。“‘蝌蚪’‘螃蟹’不是昆蟲,為何帶蟲字旁?”面對學生的疑惑,教師順勢引導:“古人用‘蟲’字泛指動物,并非專指昆蟲。”學生恍然大悟,繼而推理出“反犬旁與動物相關”的規律。這種“比較—歸類—推演”的思維訓練貫穿語文課堂。從形聲字規律發現到修辭手法辨析,學生在結構化梳理中的思維如春筍拔節。“雪花給青草蓋上白被子,北風裹著皮衣在花園呼嘯。”四年級學生筆下的擬人句充滿童趣。這得益于“積累—轉化—創作”實踐鏈:學生先摘錄課文佳句,再剖析擬人修辭手法的構成,最后在“詩意四季”創作中活學活用。在學校的語言文字教學中,“文化內涵缺失”“高階思維參與不足”“語用脫離真實情境”三大痛點問題被有效解決,為學習任務群課堂教學實施提供了理論支撐。
體系構建:知識序列鋪就成長階梯
學校語文組教師依據語言知識序列,整合了小學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任務群專題教學課例。面對教材語言文字知識分散的難題,教師團隊組織開展“知識尋寶”活動。他們梳理一至五年級教材,將象形字、形聲字、修辭手法等知識點按認知規律進行重組:一年級識記簡單象形字,二年級辨析近義詞,三年級探究句式變化……他們將《藏在教室里的名詞》等課例化身為“尋寶游戲”,讓學生在桌椅門窗間捕捉語言的神韻——這些歷經數十次課堂“實戰”打磨的課例,如同精心雕琢的璞玉,既凝練了“文化浸潤·思維發展·語用實踐”三維聯動教學模式的核心內容,又為一線教師奉上“拿來即用”的“課堂錦囊”。在這里,教師不僅教書育人,更是文化的播種者。15名教師執教市、縣級公開課,4人獲評淄博市教學能手,1人入選“齊魯教育名家培育工程人選”。教師曾經的“教學困惑”化作8篇論文和5項課例成果,教師團隊實現從“經驗型”到“研究型”的蝶變。
“二十四節氣藏著多少秘密?”在二年級專題課上,學生從《二十四節氣歌》出發,收集農諺、繪制二十四節氣圖,在跨學科實踐中感受古人智慧。這是學校“四類課型”的典型場景:“單元整理課”構建知識網絡,“闖關課”用游戲檢驗成果,“專題課”深挖文化內涵,“實踐課”則讓學生成為“漢字偵探”。在五年級“漢字文化探秘”活動中,學生走進社區尋找錯別字,用調查報告呼吁大家規范用字,促進語文學習與社會責任悄然融合。教師在總結點評環節,一方面肯定各小組的努力與成果,另一方面針對各小組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建議,引導學生進行反思、探究,培養學生的元認知能力和研究意識。學校的研究成果不僅惠及本校師生,還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影響。1名教師成立名師工作室,開展近20次活動,承辦市、縣級現場課堂教學研討會,輻射20余所學校,2000余名教師受益。在“齊魯教育名家培育工程人選”小學語文組培訓會議上,學校教師執教的單元基礎知識歸類整理課例受到專家的贊賞,為山東省小學語文基礎型任務群研究提供了寶貴經驗。
評價革新:多維體系點亮素養星空
當學生在語言文字的海洋里遨游時,學校構建了獨具特色的“331”評價體系——3個原則護航成長,3個維度全面“掃描”,1本手冊見證蛻變。發展性原則化身“成長加速器”,讓學生抱著自己的“語言文字寶藏本”全程參與語言文字積累活動,從歪歪扭扭的字跡到工整的書法,每一頁都是學生進步的刻度;激勵性原則如同“閃光燈”,教師變身“星級導師”,為“積累小能手”“語文小作家”頒發榮譽勛章,讓每名學生都成為自己學習路上的“追光者”;多元化原則像“多棱鏡”,家長、同伴齊上陣,課堂表現、研究報告、創意手抄報都被納入評價視野,全方位展現語文素養的多彩光譜。在日常課堂上,“隨文積累評價表”化作“闖關地圖”,學生跟著“撇畫穿插”“末筆為點”的字帖練字;單元整理課上,“知識網絡量表”變身“偵探工具”,幫學生把零散的知識點串成思維項鏈;就連期末測評都別出心裁,研究報告、漢字探秘任務取代試卷,讓評價變成一場華麗的“語文嘉年華”。讓學生感到驕傲的,就是那本越寫越厚的“語言文字成長護照”。翻開手冊,從最初涂鴉般的書寫到后來行云流水的書法作品,從磕磕絆絆的造句練習到邏輯縝密的研究報告,手冊成了一部學生的“語文學習進化史”。手冊里藏著“闖關勛章”(課堂學習單),貼著“榮耀戰績”(單元闖關),甚至還能翻出“秘密武器”(思維導圖)。這種結構化學習讓語文素養如春藤攀緣,126人次在朗誦、寫作賽事中取得優異成績,學生的28篇作品刊登在《中國當代小作家》上。學校教師則像“考古學家”,通過手冊里層層疊疊的成長印記,精準繪制每名學生的“語文能力地圖”。這份“看得見的成長”,讓語言文字學習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化作了手冊里實實在在的星光,指引著每名學生向著語文素養的高峰不斷攀登!
當方言諺語在短視頻里煥新、“漢字成長樹”圖譜成為區域教學模式,當學生眼中閃爍對漢字的熱愛、教師心中充盈研究的熱情,這便是教育美麗的風景。
(任文靜)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











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