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疫情為教材提高未成年人社會情感能力
http://www.10keji.com2020年04月03日 09:49教育裝備網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就像一面鏡子,折射出人們最真實的生命狀態,人性的真善美頻頻閃現,假惡丑也紛紛上演。戰“疫”的一幕幕場景匯編成為活生生的教材,給未成年人留下了難忘的記憶,也激勵著他們尊重科學、不畏艱險、振興中華。
疫情是一本個體社會化學習的“活教材”,帶給我們傷痛,也帶給我們深刻的思考。在防控疫情中,政府、社會、學校、家庭普遍認識到,提高未成年人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防控意識,就是培養他們的社會化學習和社會情感,培養他們健全的人格。從制定目的來看,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是為了有效預防及時控制和消除衛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眾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
在社會化和個體的關系方面,如果沒有社會化的學習,人們的共同目標就無法實現。個體社會化指個體在特定的社會情境中,通過自身與社會的雙向互動,逐步形成社會心理定向和社會心理模式,學會履行自己的社會角色。個體社會化是社會得以發展延續的根本,而未成年人的社會情感往往很難得到充分培養,僅憑道德說教不能取得滿意的結果,而疫情帶來了一個重要契機。
社會情感提升是未成年人的“必修課”。在這場戰“疫”過程中,從鐘南山、李蘭娟院士到每個普通市民,不同社會角色共同的社會情感與社會緊密相連的價值觀,成為人們對抗疫情的核心驅動力。社會情感的踐行存在于人們生活的點滴之中,增強未成年人的社會情感就是培養未成年人獨立、自信、勇敢、不畏困難的品質和與他人合作的意識及能力,這是未成年人健全人格的重要內容,也是教育的首要目的。
那么,未成年人如何提高社會情感、健全人格?要做到“三個敬畏”,即敬畏生命、敬畏職責、敬畏規章。“敬”就是尊重,“畏”就是畏懼。生命是寶貴的,生命的價值是無可估量的,對一切生命都要懷有敬畏之心。懂得敬畏,就能從一切生命中感悟到美好和愛,感受到溫暖,努力成為幸福的人。
敬畏生命。面對死亡沒有誰會無懼,作為父母,有責任在孩子咿呀學語時就引導其遵守規章,有敬畏之心,以理性心態看待生與死,感悟生命價值。
敬畏職責。不同的職業造就了不同的社會角色,每個社會角色都要履行自己的職責。未成年人的職責是塑造自己健全的人格,努力完成自己的學業,學習知識是每個未成年人的重要職責。責任心實際上是一種自我意識的覺醒,它使人重視自身力量,不尋找借口,不推脫責任,面對問題能夠主動迎難而上。從這個意義上講,敬畏自己的職責,也是對敬畏生命的一種細化和延伸。人們需要敬畏自己的職責,竭盡全力承擔自己的各項責任,這也是在任何領域取得非凡成就的基石。每個人只有在用心承擔責任的過程中,才能使潛能得到充分挖掘和發揮,才能充分實現自我。
敬畏規章。規章、制度有其嚴肅性,要求人們自覺遵守,無條件服從,試想如果醫護人員在工作中無視嚴格的消毒隔離制度,那么后果將不可想象。敬畏制度來自個人的自覺與自律,只有敬畏制度,才能做到自律,用制度規范自己的行為。缺乏對制度的敬畏意識,不能把制度內化為信念,就不可能自覺遵守制度。敬畏校規,遵守規章制度,是對每個未成年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一個人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
(作者系蘭州大學第二醫院兒少健康管理中心主任、甘肅省兒童青少年健康指導中心副主任)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