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課呼喚有效的課堂互動
http://www.10keji.com2020年04月07日 10:01教育裝備網
疫情改變了社會生產生活秩序,也給課堂教學帶來新挑戰。傳統以教室為據點的教學轉移到互聯網,老師和學生分別面對電腦、手機等終端設備進行遠程交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面臨著有效教學的時代新課題,有效課堂互動是達成教學目標的必然要求。
現實中會聽到這樣的聲音:網上多家平臺有現成的名校名師慕課,質量一流,直接拿過來讓學生看就可以了。這是網絡教學的一種認識誤區。在教室上課時,尚且有學生一邊聽講,一邊偷偷玩游戲,轉到網上虛擬課堂,學生更容易分神,打開慕課去做別的事。應當承認有些名師慕課講得確實精彩,然而播放慕課是知識和觀點的單向傳輸,僅僅依靠慕課開展網絡教學是不夠的。
思政課要堅持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注重啟發性教育,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思考問題,在不斷啟發中讓學生水到渠成得出結論。課堂互動正是扭轉學生被動學習的利器。當單向灌輸變為雙向交流,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主動性被激發,上課便會成為快樂的事、值得期待的事。在疫情背景下的網絡教學中,互動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實現,包括將學生思想動態引入主講內容、布置完成并展示作業、發帖回帖式討論等。
學生接受信息渠道多元,可能出現認知偏差,對此,適時將正在發生的現象納入主講內容,用理論加以闡釋,能實現一對多的對話,達到價值引領的目的。比如,針對國外疫情快速蔓延的情況,我準備了“理性愛國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專題內容,通過講授摒棄冷戰思維、同舟共濟包容共贏、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等理念,引導學生理性認識各國抗擊疫情的努力,同時加深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理解,讓書本理論成為可親可用的指導工具。
任務驅動是引導學生參與互動、愛上思政課的又一種途徑。每個學生單獨或組隊完成一項任務,可以是書評影評、微視頻、詩文朗誦、創作歷程分享等,并在課堂展示,成為學習的主人。準備作業的過程是一種歷練,展示之后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評說,觸動更加深刻,作業本身也是同伴教育的生動教材。
此外,諸多網絡學習平臺具有“討論區”功能,這也是增進師生互動的得力手段。在學生作業展示、教師主講、慕課資源學習完成后,教師發布合適主題,請學生留言回應,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新學內容的印象,從真懂化為真信。過后老師再去對學生的討論一一回復,或鼓勵,或糾正認知偏差,教學構成完整的閉環。
教師講學生聽作為一種基礎的教學手段,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互動式教學與此協調配合,共同通向立德樹人的目標。理想的狀況或許是教師完整講述思政課的理論框架,學生聽講后掌握整個理論體系,然而限于學生的學業基礎、學習習慣等,現實中往往難以做到。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靈活判斷,適當減少單向灌輸,加大展示、討論等互動內容的比重,追求更好的教學效果。
疫情定將過去,教學終會回歸學校空間。然而不管在虛擬課堂還是實體課堂,有效課堂互動都是達成思政課育人目標不可或缺的環節。對思政課教學效果的追求沒有止境,疫情期間的教學探索可給后疫情時代的教學帶去些許啟示。
(作者系上海音樂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